【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C。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故选C。AB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3. A。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
4. C。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二、非选择题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古代一直延伸到当代。(1)问以中国与欧美社会转型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的内容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和归纳的能力。(2)问考查的内容为近代百年,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转型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做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予以说明。此问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3)问考查的内容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贫富悬殊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不大。(4)问考查内容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双重表现,并予以说明。该问现实感强,彰显了高考关注现实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关注现实,能否辩证地认识和评价问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
(1)共同因素: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欧美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②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士、商人等;欧美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③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启蒙运动)
(2)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说明:前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
(3)①机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②评价:相对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实现了社会稳定;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4)看法:
角度①黄金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
角度②“矛盾凸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临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备考策略】
其一,从考查内容来看,较多地考查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解决。因此,学生在备考中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不同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注意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的具体表现和具体解决办法和方案。
其二,从考查角度来看,较多地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新史学观让学生分析社会转型期的原因、表现、影响。据此,学生在备考中一方面要掌握社会转型期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新史学观相关知识。
其三,从考查题型和能力来看,以非选择题为主,注重从宏观方面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考查时间跨度较大,从古代一直延伸到近现代,甚至当代。二是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社会转型的异同点,可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三是注重考查如何解决转型期的 “矛盾凸现”,可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兴宁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