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于选择
事例素材在精而不在多。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太多了不仅难以完成积累,也消化不了吸收不好,更谈不上巧妙运用。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素材,我们要拿出一双慧眼,精选出适量的素材来积累。我认为,好的事例素材有以下标准:
1. 影响巨大、有震撼性的热点事件。如2008年我国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问天等。
2. 贴近时代、大家关注的。如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环保矿难、楼市股市、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新农村建设等。
3. 有动情点和启发性的。故事特别感人,或者确实能让人深思,给人以深刻启迪的。
4. 耐咀嚼、能深入发掘、多方面开拓的。像周正龙虎照事件,过程复杂,争议纷纭,见仁见智,引发一连串的讨论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再如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像苏东坡,经历坎坷,成就广泛,人格独特而丰富,可从多角度多层次开掘。
5. 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真实感受,本来就有一种感染人的美和力量,何况还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6. 自己感兴趣、有独到的理解与感受的。比如,对于一个喜爱足球的同学来说,自己对足球知之甚多,感受甚深,就可以积累绿茵场上的故事。这样用在作文上,不仅有话说,而且说得好,说得地道,说得深刻,因为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也易打动人。
7. 新鲜的、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太熟的、大家用多用滥的素材,坚决弃之不取,“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像山东卷作文题,关于“好奇心”的。很多同学不出意外的用了牛顿苹果树下的故事,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令阅卷老师昏昏欲睡。如果你能用一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精当的事例,定能令阅卷老师眼中一亮,精神一振。
三、善加归类
事例素材很多很杂,我们在积累时要善于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将之分类整理。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它不仅能使我们积累的事例素材有条理,便于查找和识记,还有助于我们在考场上快速完成构思定向,节省宝贵时间。
分类方法有多种,下面这种我认为是较为合理和实用的,我称之为“双线交叉分类法”,具体做法如下:
先将积累的事例素材按内容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分类标准如下:
1. 家庭生活:四合院内书写五味人生,浓缩亲情与爱,呼唤尊重、理解与沟通。
2. 校园生活: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学习苦乐,校园风景,教育的感悟与反思,青春活力,书生意气,情感萌动,困惑迷茫。
3. 社会生活:热点关注,家事天下事,时代主旋律。
4. 自我天地: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情感体验,人生感悟。
5. 书中世界:历史名人堂,名著人物谱,书刊好故事。
然后就每个事例素材的主题倾向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精辟地概括出来,用红色笔写在空白显眼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自己对每则素材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便于运用;能横向联系,表现同一主题时能合并使用或选择使用;能查漏补缺,能发现一些常见主题没有积累到事例素材的情况,尽量补充进去,使之更丰富更全面。
最后强调一下积累事例素材中的一些注意事项:(1)素材的数量问题。我的建议是,上述的1、2、4这三类各10篇左右,3、5这两类各25篇左右,共80篇左右即可。在主题方面尽量面宽一点。(2)不单单是积累故事本身,还包括对故事的分析和议论,最好还包括语言表达。(3)为省时间,尽量不要手抄,最好是复印加剪贴。(4)平时多翻阅,熟悉记诵,熟练掌握,为能在考场上快速地写出佳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处理好灵活使用与抄袭照搬的辩证关系。
(作者单位:茂名市高州市高州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