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小组”是我区“研学后教”教学理念下的“产物”,是依托我科组“番禺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小学英语短剧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立项课题,为了进一步提升英语课堂效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开设的。4-6年级的英语老师围绕课题设计并开展了为期2年的探究活动,但也存在合作积极性不高、优等生代替后进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不高等问题。课题组实验老师通过理论学习、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反思等方式,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活动效果好的班级都有一套深受学生喜爱的评价机制,在实验阶段,各班的评价机制良莠不齐。科组急需一种师生都认同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导致活动低效的原因
1. 按照“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分的“研学小组”水平不一,在开展短剧创编和表演过程中,有的小组长急于求成,会包办编剧,安排角色时怕后进生表现不佳,安排他们为不用说话的背景,如做一棵不会说话的树。
2. 老师自订的评价标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得不到所有学生的认可,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效率。例如有的班级的评比制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的得分就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得分,对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显然不公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优等生出现了不乐意助人、应付任务的不良现象,从而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效率。
3. 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小组活动非常低效。例如有的班级的评价只是让学生填写《优秀短剧“研学小组”评价表》。时间一长,学生就腻了,填表变成任务,变得非常随意,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二、根治问题的方略
1. 全程多方位测评法。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既要关心表演的效果,更要注重短剧创编、彩排和表演的过程。因为科学的评价体制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此,就各个活动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