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不同学校之间逐步拉开了差距和档次,究其原因,并不是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生源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而是在于学校管理到底是粗放型还是精细化的区别。现在不少学校依然采用一种“忙忙碌碌开会议,热热闹闹做接待,糊里糊涂抓管理”的工作模式,平时没有把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采取“没出事就是有能力,出事摆平就是水平”的粗放型管理方法,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应付式管理方法,甚至运用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来运作或排除影响。这种粗放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了,所以,学校的发展必须要转变管理方式,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1. 理念先行,校长引领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把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必须要理念先行,让思想变为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校长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理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不光在行动上,还要体现在理念上的引领作用。
一间学校的好坏关键看校长。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氛围,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创造、制度的形成及学校精神的培育。一个有着厚实思想内涵、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才能孕育出多品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进而使学校全体师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规范行为、提升境界。这就要求校长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修身养性、德才兼备,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
首先,校长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并把这种观念、意识渗透到对中层干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要求中,倡导一种真诚投入的工作状态,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习惯,培养起精益求精的改革创新精神,使每个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在持续改进中使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其次,还要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