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恐怕未必应该全然简单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是应该跟社会“对着唱的”。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在教育社会?应该是“教育”在教育社会。现在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这样教育的本体性就不存在了,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不存在了。我们这个民族原来给教育赋予那么高的地位和价值,在今天都已经被打乱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是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知名学者钱文忠曾这样呼吁: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仔细翻阅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就会发现一个与以往的显著不同——“标准”二字出现的频率陡增。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体育本科教学技能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到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高校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再到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仅与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任务,就有20多项,且涵盖教师、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质量标准、专业标准、技能标准、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等多个层面。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一时之间或许很难拿捏这“扑面而来”的20多项标准的分量,对一项项标准背后可能引发的变革更是难以分辨清楚。但对于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一线教育工作者等与教育标准息息相关的人来说,中国教育标准的“升级”之路则充满了魅力与挑战。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1日刊文称“冲刺中国教育‘标准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