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鹿 陈琳
《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读者往往被文中的细节描写所传达的艺术效果所感染,诚如林纾所言:“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分析《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文章不少,但很多文章只是分析某一细节具体的艺术效果,鲜有对细节何以能产生这些效果的秘妙作揭示。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笔者借助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细节”的论述,揭示《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秘妙。
一、描写家庭分裂细节的秘妙:以局部特点细节更好地表现整体
孙绍振指出:“好的细节以局部的特点出现时就强调了整体,它以物象的实体出现,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它主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表现着环境。”也就是说细节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它能表现出整体、环境,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归有光面对大家族的分裂,零乱衰败,他选取三个极为经典的场面细节来“摹状”:“东犬西吠”这个细节,一方家人的走动,另一方家中的狗误作陌生人而吠,说明归氏分家,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分裂,更是人心的分离;“客逾庖而宴”,客人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才能去吃饭,可见分家时的杂乱,完全不考虑家庭布局;更令人感慨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但现在却是鸡的栖息之所,可见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撑不起来了。以上仅用三个具有局部特点的细节,却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整体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细节,“篱”还有通透性,方便交谈,“墙”则是物理空间的隔断,通过由“篱”到“墙”这一细节,归有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面对家族成员之间亲情日渐疏远,心理隔膜不断加深的内心隐痛。作者并没有对家族变化发表言论,但通过这几个细节却透露出悲凉与无奈,那种家族整体的衰败感慨浓缩其间。
二、回忆母亲细节的秘妙:在他人转述中,增强感情的落差来抒发丧母之痛的悲情
归有光七岁丧母,对母亲的音容笑貌并无深刻清晰的印象,通过转述老妪之语叙述了一个细节:“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在这里我们当然要分析“以指叩门扉”的动作细节:“叩”的力度恰到好处,穿透性好,既能让老妪听见,又不致惊扰了孩儿,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舐犊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