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包含这条理念在内的“头脑风暴”早已沉淀到每一个真诚的教育改革者的内心深处,不断积聚和发酵,最终酿成了推动今日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向“深水区”和“攻坚区”发起冲锋的无穷的力量。于是,在“后课改时代”,有了立德树人,有了核心素养,有了减负提质,所有这些,都不约而同地将课改未竟的事业拓展、扩充、延伸、拉长,形成了一脉相承、接续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良性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表征。
在一个崭新的、以“减负”为显著特征的“后课改时代”,课堂改革需要新的抓手、新的载体、新的路径。摊开手掌,眉毛胡子一把抓,并非上策;握指成拳,打蛇打在七寸上,才是正途。那么,课堂的“七寸”究竟何在呢?那就是碎片化。对症下药,结构化显然就是妙手回春的良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对于学科的教育化来说,显然就是亵渎与背离!
学科教育化,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学科心理化,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富有心理化意义的二度加工,提升其与学科逻辑和学生逻辑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在课堂上营造与学习内容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内心世界对话等一系列对话的情境与氛围,形成对话的机制与文化;二是学科结构化,教师走出“就课论课”的惯习圈子,走向更为广阔且富有弹性的“就结构论结构”“教结构用结构”的天地,至少拥有“单元起步”的底线思维,以“单元”及其以上更大的“脚手架”来支撑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可能走向“减负提质”的理想境界。
三、给教育一个释放出创新和活力的空间
在一个沸沸扬扬、热热闹闹、如火如荼的大变革时代,“变”已然成为常态。越是在这样一个“变”的环境之中,越是需要“静”的加持,冷静、安静、宁静等等,都成了求得必要的平衡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下,有不少“膨大剂”和“催熟法”刺激起来的课堂,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打分评价,一应俱全,但就是没有“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发生,有的只是“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用偏了力。倾力以对、全力以赴的是课堂上点状和平面的噱头,而不是网状和立体的创新。创新缺失的课堂,自然就不会有活力可言。
那么,什么是课堂上最值得弘扬的“网状和立体的创新”呢?所谓“网状”,就是争取“一网打尽”,力避散点式的教学,走出点到点缺乏内在逻辑勾连的低谷,深入发掘点与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尽最大可能地聚点成线甚至聚点成面,实现从点出发有机辐射甚至一网打尽的教学追求,这只是出于对“信息—知识—能力”这个底线逻辑的尊重,而提出的起码的课堂教学要求,属于课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谓“立体”,则是出于对“思维—思考—思辨”这个升华逻辑的向往,而提出的更高层次、更有价值、更富意义、更有力量的课堂教学要求,属于课堂发展的高级阶段。唯有“网状”与“立体”兼善并美,教育所应有的创新活力才能得到释放。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克制住自己讲的冲动,腾笼换鸟,将课堂中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渡给学生,实现从教到学的有效转型。学生的学习,始终应该摆在课堂的首要位置上,优先进行考虑。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会学不教,就是生发于中国本土的课堂教学改革样本。这些样本之所以引人瞩目,就在于其大力度、根本性地实现了教学改革的重心转移。在这一转移中,保持“有效教学”“一次成型”与“有限作业”“一步到位”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至关重要。
就教学来说,提倡“有效教学”“一次成型”,其实就是向教师准备不足、运作失灵、目中无人的“垃圾”环节“开火”,以节能型、生态型的课堂取代耗能型、污染型的课堂,其关键指标就是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科学习与学科实践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课堂有限的时空中,重点关注先进理念的到位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杜绝课上拖泥带水“夹生饭”、课后反复弥补“打补丁”现象的发生。
就作业来说,提倡“有限作业”“一步到位”,其实就是向教师漫不经心、轻蔑以待、视为末节的“作业”环节“宣战”,以有意思、有意义的作业取代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为开放性作业、长效性作业、持续性作业、主题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创新性作业留足空间,不断彰显作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
这里,有必要将教师的“作业力”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考试力”提级对待,摆到与“教学力”等量齐观的位置上,一并重视,统筹考
(下转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