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足以有效地化解传统意义上的“题海战术”对学生认知乃至心灵所造成的伤害,达致“减负提质”的目标。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良知、选择了崇高、选择了美好。面对“题海战术”这样的痼疾,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还是主动作为、身体力行、有效化解呢?这是对教师职业敏感度和道德感的重大考量,不可等闲视之。教师抓住原本就存在的柔软和弹性的缝隙,挺身而出,主动作为,让学生通过这个缝隙,窥视到、触摸到教育的阳光和美好,进而感受到社会、人生的阳光和美好,不仅可以育人,更可以育己,让自己伴随着学生一道成长,品尝到作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这个角色的愉悦与幸福。
二、给教师一个洋溢着个性和才华的舞台
教师这个职业,很容易迟滞于惰性的泥潭,产生倦怠的困惑,陷入进退失据、左右为难、自我纠结、自我迷思的困境之中。如何才能走出迷思、摆脱困境呢?那就是不断地为自己赋能、不断地为自己注入新动能,让自己始终处于更新与进步之中。
每天进步一点点,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从踏上三尺讲坛那一天开始,教师的职场生涯始终处于清水潺潺、涌流不已的过程之中,给学生一碗水,靠的就是教师自身永不枯竭的泉涌。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是对教师永远的警示。然而,长期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琐碎、庸常、充满烟火气息的校园生活,很容易磨蚀教师的进取意识,惰性和倦怠往往会油然而生。破解这个难题的唯一有效办法,莫过于荷兰教育家科瑟根发明的那个有名的“洋葱头模型”了。使命、专业认同、能力、行动,从内到外,一层层支撑着,才会产生面对外部复杂环境的判断力与实践力。教师的“面子”,其实取决于其“里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就是“里子”朽坏了才导致的恶果。教师的自我修炼非常重要,做良师,做明师,才是教师价值坐标中的核心要素。良师益友,教书育人,唯有靠着满腔热忱、情怀、爱心与良知,才能走出“育分不育人”的窠臼;透透亮亮,明明白白,唯有靠着扎实的学识与通透的视野,才能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悲剧。
教师是靠“手艺”吃饭的,这“手艺”不是别的,正是精湛出色的教学艺术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这,与很多行业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异曲同工诠释的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核。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教师的“手艺”绝不是刻板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赋能的。目前,“减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成为课堂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的新引擎。直面“减负”这个大难题,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手艺”做出自己的呼应和回答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做好“大概念”“大单元”这篇“大文章”,运用结构化的教学思路,破解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困扰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减负”,就顶层设计而言,锁定的就是“作业”与“培训”这两个明确的目标,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作业也好,培训也罢,潜台词指向的都是课堂这台重头戏。课堂教学的成色如何、质量高低、效益大小,始终是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生活与精神成长的关键要件,马虎不得,轻慢不得。多少年来,正是这个关键部位“掉链子”和“不到位”,才让学生陷入无尽的作业和题海之中备受煎熬,才让学生家长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影子教育”的怀抱,找家教,上辅导班,形成了“教育内卷”与“剧场效应”。不彻底打破课堂教学成色不好、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魔咒”,教育教学改革很难取得真正的进展。
“减负”语境之下的课堂,对教师“手艺”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益求精、炉火纯青、游刃有余、臻于完美,当是价值追求和理想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树立并践行“大概念”“大单元”的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改进路径,便显得格外重要。
以往,课堂上受制于时空和容量的限制,教师很容易变得不从容,带着学生,循着教科书等文本的既定路径往前冲。匆匆忙忙赶路,竟忘了欣赏沿途的景致,填鸭式、满堂灌且不说,连教学内容也都被“阉割”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碎片化成了很多学科课堂陈旧落后的标签。一些教师想当然地固守着“教师不教学生怎能学会”的陈腐观念,用落伍了的思维定势和教学套路,了无生机地演绎着千篇一律的课堂。虽然经历过“课改时代”的洗礼,但不少教师以自己的僵固心态不断异化着课改实践,让课改理念在一个个“沉默的课堂”中打了折、走了样。必须承认,课改,从理想的设计到真实的实践,中间存在着落差,而且是不小的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