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加工作至今已是第三个年头,我很幸运能够和学生一起从七年级升入九年级,见证彼此的成长。以下是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在“知识运用”和“思维培养”方面的困惑:
第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精选了不少典型史料,为学生提供分析史料、运用知识的机会。但是有的学生却并不珍惜这一机会,认为只要将课本知识背过就万事大吉,导致他们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至今仍然没能得到提高和突破。
所以,在后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史料、如何创设情境,去带动学生更广更深地思考,真正将课本上生硬的知识内化于心、活化于生活呢?
第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辩证探索,过度依赖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例如,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设问“某一历史事件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这类问题的回答具有开放性。教师在最初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但有的学生不看具体的问题情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生搬硬套。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加入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都将很难得到提高,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呢?
以上即是我目前的困惑,恳请老师指点迷津,谢谢!
(提问者:山东青岛滨海学校 青年教师刘昊)
刘老师:
您好!
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初中生历史学习的问题。小学没有历史课程,到了初中时学生才开始接触这门新课,他们对于历史学的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是陌生的。因此,培养他们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树立批判性思维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实际上,就算到了高中阶段,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材料题中,也很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机械地将背诵内容默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练习,使大部分初中生能比较熟练地解决“知识运用”和“思维培养”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初中生对于文科的第一印象就是背完知识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历史考试对学生能力要求提高了,学生要学会将题目给定的史料联系所学知识,要能分析、概括材料主旨。这需要学生、家长转变“刻板印象”。
关于方法的指导,对于初中生而言,需要细致、可操作的详细步骤。我是通过三步法来指导学生的。
(2022·广东·33)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
第一步,锁定考点。大题在给出材料前,往往会有一小段综述性文字,它会说明本题的考察方向,同时,如果有启示类的题目,它也能用上。例如“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完全可以用在启示类题目中。然后,根据问题锁定考点。问题要求学生指出“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考察了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逐个划出来。
第二步,从材料概括答案。凡是问题中带有“根据材料”字样的,材料中有答案提示。但我们不能直接抄材料,需要自己概括出来。一般而言,专有名词(主语)是不用改的,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