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专有名词有多种表述则可以修改。最好调整的是动词和语序。例如材料中第一句是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调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为科技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句可以改成:新航路开辟和市场的开拓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在概括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答题要分点;二是答案要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三是要熟练运用术语作答,不能口语化。
第三步,补充所学知识。凡是问题中带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材料中有一部分答案,加上自己背诵的内容才算完整。如果是“根据材料概括……”则只需要概括材料。本题需要补充背诵知识点,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在平时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流程一步步解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形成标准化的解题模型。评讲的时候,可以选取学生的答案让他们自己点评、打分,给出评分理由,让他们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评价自己写的答案。只有经过长时间、一定题量的训练,学生才能初步解决知识的运用问题。
第二个问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刘老师提到学生不能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生搬硬套。这说明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依赖老师给答案的习惯了,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方法。
首先,从初一开始,多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有无限可能。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在课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引导学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问题意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例,我们从“人类的起源是怎样的”出发,思考人类是神创造的还是古猿进化的?进化论的依据在哪?人既然是进化而来的,那中华文明的起源呢?这样就引出第一课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分布在什么地方?距今有多少年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这样我们就用问题的形式把这一课的内容抽丝剥茧般梳理出来。学生通过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而且初步知道上历史这门课需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良好的开端。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学到第四课时,教师通过以上两段材料分析分封制的利弊,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学到第六课时,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评价孟子“春秋无义战”的观点。
通过层层递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我们可以在社团或者年级开展历史辩论赛。辩论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它不仅需要学生熟悉己方的观点、立论依据,还要熟悉对方的观点,找出对方论据的缺陷。如七年级可以辩论的主题有秦皇汉武是明君还是昏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利大还是弊大等;八年级可以辩论的主题有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还是大国的帮助等。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学会更加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获取史料的能力尚待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获取、辨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机械背诵的题目需要少出,要增加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中高考也有这样的趋势。建议老师可以参考钱惠娟《初中历史作业的借鉴与思考——一道美国历史作业的启示》、张扬的《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吴松钦的《“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等文章,布置一些探究性试题。
与刘老师共勉!
(解答人: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金山谷学校 刘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