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定的解读方式———把握文本的多重语境
文本作为独立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形象和意蕴等多层次的复杂构成,具有共性特征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的话语主体,由表及里地呈现着故事内容(文内语境)、情感意蕴(文外语境)、时代精神(历史文化语境)、话语基调(言语语境)等多重语境,需要读者真正作为—个拥有独立精神的个体,敞开自己,跟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交流,在整体把握文本语境的基础上获得个性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以了解内容而以习得语言文字为最终目的。需要教师树立文本意识和文体意识,摒弃从文本内容到文本内容的解读惯性,从文本独特的言语表达切人,由表及里地洞察文本,根据文本自身的语言声音、句法结构、情境形象、主题意蕴和表达匠心等多层面的复杂结构,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了解其思想内容,进人并体验文本独特的语境。只有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探寻文本的多重语境的问题。
首先是“文内语境”。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中描述了自己在德国哥廷根留学的生活体验,德国人独特的种花方式引发了他的惊讶与感叹,德国街头绚丽多彩的花海奇景激发了他探寻德国民族独特品性的热情,点明了蕴含其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其次是“文外语境”。借助季羡林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我们可以较为全面深人地了解季羡林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季先生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曾有因二战战事困于德国而无法回国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既有对遥隔万里的故国的思念,也有跟德国同事房东等人共渡患难、无私分享、互相照顾的真情体验。当他晚年重游故地,见到德国那奇丽的花海依然如故,他曾感受到的种种温情骤然涌上心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心底里喷涌而出,他深刻地认识到德国民族的爱美爱花全然不是狭隘的个人喜好,而是心怀普众的大爱。第三是“历史文化语境”。当我们把这篇文章跟时代精神的变化联系起来,就可以体会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容颜会变,城市的建筑会变,但不变的是人的情怀和品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个民族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季羡林先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之理,也是他纯真性情和时代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以及作品的多重文化内涵。
最后对本文“言语语境”的探讨,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怎样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作者采用现代散文的文学体裁,把自己的留学生活经历娓娓道来,朴素恬淡的描述中蕴藏了强烈的情感,文中“房东太太”的形象呼之欲出,德国民族独特的气质跃然纸上。典型的生活片段、心理刻画、形象描写、环境渲染和气氛烘托都统领在作者的真情中。这个“真”突出地体现在贯穿全文的对比上。其—是题目的对比。“自己”和“别人”相对,加上—个“让”字,暗示德国人行事方式的奇特。其二是对德国人种花方式的态度对比。作者在第2、3自然段如实再现自己实地考察的所见所感,—步步印证自己的最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为了探寻真相,他真诚地跟房东太太交流想法,结果,房东太太的“莞尔—笑”与自己的“吃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比背后的心照不宣,直叩人的灵魂,作者对此并没有作任何回避与掩饰,这就是真!绍兴山阴道上与德国街头两者似乎并无关联,却被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看花的感受,归根到底还是季老真性情的流露。作为具有深厚古典文化积淀的学者,正是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唤醒了他已有的经验与记忆,因为两者美的本质都是真切而自然。德国人的“真”也唤醒了季先生的“真”,使这个性情中人发自心底感叹。其三是德国几十年间的变与不变的对比,凸显了德国民族的淳朴品性。文中真情流淌的话语语境无疑是最值得学生去用心感悟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作文表达之难,往往体现在感悟真情与表达真情实感上。如果教师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只关注到文中的“奇”(“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而没有接触到“奇”的内在精神底蕴“真”,那么,由季先生真朴人格建构起来的言语语境是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学生当然无法在作者真朴人格的熏陶中习得本真话语。
总而言之,只有建立在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文体意识和言语建构意识上的文本解读,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让学生有效习得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