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善于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行把握和筛选,对文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能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借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善于发现文本语文教学价值的意识。我们不妨借鉴华中师大郑桂华老师的做法,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如此筛选出来的教学内容,必然能让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语言训练扎实,课堂教学自然就省时高效。
二、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
合理到位的文本解读,是课程意识、教材意识和教学意识的综合体现。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当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落实课程标准总要求及年段教学要求。
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总要求,乃至细化到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课标里均有比较清楚的陈述。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在课标的要求之下,符合学段教学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站在学生“学会什么”的角度去表述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引导学生做什么”。
如某老师执教二年级《从现在开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始、替、宣、纷、之、惯”等8个生字,学习“车”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临摹并记忆“宣、轮”。联系课文内容◇解“宣布、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并能读好课文中的感叹句和问句。根据情境读出不同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3)从课题出发,引出文章的主线,逐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尊重别人的习惯,多为别人着想的道◇。
我们不难看出,以上教学目标定位是非常准确的: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目标(3)中,“从课题出发,引出文章主线,逐步了解主要内容”,也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明确体现年级、单元训练重点。
教材编排是有序的,在什么年段用什么样的文本,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均是有意而为。而现行语文教材侧重于主题单元编写,没有以语文知识、技能、方法为轴心进行结构性编排,一些训练点如珍珠般散落在各处。这就需要老师心中有全局,将整册教材乃至整个学段四册教材导学系统中的训练点依条归类、梳理,使训练系统了然于胸,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有效教学。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层次分明地体现该年级、学段的特征,能让一个并不熟悉教材的老师一看教学目标,就能准确地判断上的是哪个年段的课。如某老师执教三年级《检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字◇,◇解生字字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开展想象,◇解其深刻含义。
(3)揣摩人物说话语气与心◇变化,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人物内心的◇解。
(4)学习本文的写法,能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对残疾人的关爱。
目标(2)“抓住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开展想象,理解其深刻含义”是中年级学生阅读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课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含义深刻,对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目标(3)“揣摩人物说话语气与心理变化,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人物内心的理解”,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细化到了“揣摩人物说话语气及心理变化”中去,这样的感情朗读训练,扎实有效;目标(4)是在目标(3)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了解到位了,自然就会理解文章主旨,并能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对残疾人的关爱。这样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层次分明,层级推进,富有针对性。
(三)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统—。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有一个先后考虑的思路,应首先考虑这节课或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即知识与技能;然后再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即过程与方法;最后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即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阮美好老师执教《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是这样的: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莱茵河”等词语。
2.能说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并能通过朗读还原课文情景,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活动和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并能通过朗读还原课文情景,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活动。
《月光曲》的中心线索是贝多芬的内心创作情感的变化。这一情感变化的原因,关系到他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也关系到学生对鞋匠兄妹聆听《月光曲》而展开的联想的理解,以及感受乐曲情感跌宕起伏。然而,这么重要的内容在课文中并没有作明确的描述与说明,打破一般的叙述惯性,刻意留下断裂与空白,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作者故意把贝多芬内心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悬搁”起来,除了使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