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地区的普通高中学校也有不同的做法。如韶关一中信息化教育硕果累累,其信息学教育和竞赛成绩在全市首屈一指,省内赫赫有名[13]。韶关一中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信息学年赛优秀参赛学校”和 “第22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参赛单位”等荣誉称号。梅县东山中学以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14]。东山中学坚持以生为本,构建“课内外相结合,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分层教学模式,把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2. 开发特色课程,丰富了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特色学校只有以高质量、强特色的课程做支撑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石鸥认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是指普通高中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以地域、社区与学校资源为依托,经过比较长期的课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课程、课程实施或课程方案[15]。
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于2011年12月启动,由市教育局统筹,通过建章立制、成立组织机构、广泛发动学校来推进相关工作。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穗教基教〔2011〕43号),文件指出“通过建设特色课程,积极促进普通学校内涵发展、示范学校铸就品牌,力求2015年实现100%普通高中创建特色课程”。截止2013年共有30所学校的30门课程通过特色课程立项。通过特色课程建设,带动学校文化建设,开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办学局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粤东西北地区的普通高中基本都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如清远连州中学坐落于燕喜山的历史文化景观里面,校园内有燕喜亭、振鹭亭、流杯亭等多座古亭,以及宋代以来的历代摩崖石刻四十多幅,并有韩愈、刘禹锡等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诗文或碑记。连州中学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以燕喜历史文化为龙头、多学科并举的特色课程体系[16],分别有《连州中学简史》《区域地理》《瑶族民间文化》等系列课程,学生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教师提高了课程研发的能力。
3. 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打造了学校品牌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本质标志,也是特色学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广州市125所普通高中就有125种历史文化。基于“文化立校”的做法,现今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基于广雅文化的“博雅课程”,基于执信文化的“元培计划课程”,基于军旅文化的广大附中的“国防课程”,基于“元”文化的广州二中的“网格教育课程”,基于“贤”文化的象贤中学“尚贤”“奇贤”“弘贤”课程,基于荔枝之乡增城地域文化的荔城中学“荔风儒韵”课程等等。各普通高中学校通过努力挖掘本学校特有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打造了学校品牌。
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是一所具有浓郁侨资办学特色的品牌侨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具有侨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新会华侨华人史话》和《五十年的足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学习华侨华人“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7]。
此外,阳江市阳东一中设有专门的校园文化工作室,精心打造和谐而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18]。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张扬个性、追求卓越”的德育理念,全力构建师生阳光和谐的校园生活。二是学校实行“政教处—驻级领导—级组长—班主任”的四级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家校良性的互动平台。三是学校坚持对在校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不同层面的进步,注重提高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同时,文学社、篮球协会等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学校在特色高中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尽管广东省推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不同普通高中学校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创建特色高中学校迈进,但对比国内发达地区的做法,总体水平还不高。浙江省于2011年出台了特色普通高中评估标准,文件中提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分阶段的,大致可分为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三个阶段”。即学校在体育、艺术、外语等方面形成特色,是特色项目;经过努力,开发出多个特色项目,就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则是将学校形成的特色不断深化、发展,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而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整体风貌,具有全局性。目前,广东省大部分普通高中具备了特色项目,或形成了学校特色,但真正成为特色学校的高中不多。换言之,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已经进入特色发展的状态并行进在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同时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校在对特色高中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将特色项目等同于学校特色,对特色高中的内涵和实质理解还不够准确,狭隘地认为创建特色高中就是举办诸如美术、体育、音乐等特色班,面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