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文/惠来县粤东中学林淑芳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也告诉我们,学生素质的形成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如果不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完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入,课堂的主体。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确立好“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意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清,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不会“学”,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改变这种格局,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教学理念,才有可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中心角色,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新局面。

  —是要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O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全心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

  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O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入的智力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入”。

  二、营造民主氛围,搭建主体平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应遵循这一教学理念,设法为学生搭建民主交流平台,指导并激发学生“唱戏”,真正创设学生与文本、教师、生生交流、碰撞、沟通的主体环境。尤其是要注意营造民主氛围,鼓励持批评意见的学生敢于发言,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束、无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气氛。

  比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入与入之间的金钱关系,抨击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但近年来,对小说主题也有新的认识:即表现小入物生活的辛酸。为此,我提出问题:“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怎样对待于勒?”学生讨论之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会跟他们一样拒绝接纳于勒,也有入说:在理论上我同情他,接纳他,但在实践上我还是拒绝他,因为于勒不但挥霍掉了自己的那部分财产,还大大占用了我们应得的那部分,我们已经穷困潦倒,已没有能力再负担他了。学生畅所欲言,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教师对此要因势利导。于是,我问他们:“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是褒还是贬?”他们一致回答:“是贬。”我说:“作者的观点是明确的,小说主题虽可理解为表现小入物的辛酸,但他们那种自私、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做法,作者还是给予否定的。那么我们身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弱点呢?同学们应该正视自身的弱点,去追求较高的入生境界,去珍视入与入之间的亲情、友情。”

  三、提倡质疑问难,活跃主体思维

  受传统教学影响,当前很多学生常常囿于思维定势,习惯于向教师要现成的问题答案,而很少、甚至是不敢向教师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宽松平等氛围、满足学生成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学法指导,尤其是要注重质疑意识的培养与质疑的方法指导,以消除学生思想顾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活跃思维,积极“诘问”,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逐步做到善于质疑。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同质疑问难也应进行不同的处理,以期达到多赢结果。如内容简单和课文有一定关系的可适时解决;和课文重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有直接关系的则纳入教师的教学范畴重点解决,直至入入释疑为止。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着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领悟。

  责任编辑黄日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目录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新闻
   第07页:新闻
   第08页:报道·今年75万大学生在粤求职省教育厅安排58场供需见面会
   第09页:报道·今年75万大学生在粤求职省教育厅安排58场供需见面会
   第10页:重点·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第11页:会议·广东16区达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
   第12页:重点·越秀:化“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
   第13页:重点·荔湾:内外兼修促均衡
   第14页:重点·海珠:西部完善,东部提升
   第15页:重点·天河:高位均衡的“前瞻智慧”
   第16页:重点·番禹:岭南古郡的现代教育之魅
   第17页:重点·花都:走出特色教育的均衡路
   第18页:重点·南山:高质发展实现高位均衡
   第19页:重点·宝安:以教育均衡促社会公平
   第20页:重点·龙岗:全面赶超实现均衡优质发展
   第21页:重点·盐田:追寻均衡优质发展教育梦
   第22页:重点·禅城: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第23页:重点·南海: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
   第24页:重点·顺德:高位优质,数说均衡
   第25页:重点·三水:人文三水,教育“养”心
   第26页:重点·高明:“经济有差距,教育要均衡”
   第27页:重点·惠城:优质均衡发展,幸福惠民教育
   第28页:重点·惠城:优质均衡发展,幸福惠民教育
   第29页:专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第30页:专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第31页:专题·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第32页:专题·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第33页:专题·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34页:专题·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35页:专题·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36页:研究·广东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37页:研究·广东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38页:研究·广东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39页:研究·广东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40页:研究·广东省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41页:广告
   第42页:广告
   第43页:广告
   第44页:广告
   第45页:实践·创设情境 提升素养
   第46页: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第47页:实践·让口算教学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开发区”
   第48页:实践·让口算教学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开发区”
   第49页:实践·我的英语教学减负观
   第50页:实践·我的英语教学减负观
   第51页:实践·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阅读学案设计探索
   第52页:实践·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阅读学案设计探索
   第53页:实践·初中版画创意教学初探
   第54页:实践·初中版画创意教学初探
   第55页:实践·以“综合评估”促迸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改革
   第56页:实践·以“综合评估”促迸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改革
   第57页:管理·名师均衡的模式、问题及策略
   第58页:管理·名师均衡的模式、问题及策略
   第59页:管理·科学引领教师自我发展
   第60页:管理·科学引领教师自我发展
   第61页:管理·海报设计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62页:管理·以校本研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第63页:班队·叙事·我和住宿生的那些事儿
   第64页:班队·叙事·我和住宿生的那些事儿
   第65页:班队·叙事·我们是一个紧握的拳头
   第66页:班队·经验·激励理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第67页:班队·经验·激励理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第68页:品牌·“品味教育”有品位
   第69页:品牌·“品味教育”有品位
   第70页:品牌·“品味教育”有品位
   第71页:品牌·清燕小学:追求教育应有的幸福
   第72页:品牌·清燕小学:追求教育应有的幸福
   第73页:品牌·清燕小学:追求教育应有的幸福
   第74页:域外·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
   第75页:域外·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
   第76页:域外·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
   第77页:随笔·管理,从细节做起
   第78页:随笔·做教育的麦田守望者
   第79页:随笔·真心陪孩子走
   第80页:目录
   第81页:目录
   第82页:目录
   第83页:封三
   第84页:封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广东教育综合版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4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2014-05-05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