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是一种独特的平面艺术,深受初中生的欢迎。然而当前的初中版画教学存在审美视野狭窄、学生体验活动不足、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改变这一状况势在必行。我校近期进行的“初中版画创意教学”实践,以版画“创意”为核心,通过选材的创意、体验方式的创意,拓宽学生审美视野、丰富教学体验活动及教学内容,探讨版画创意教学对激发学生美术创作与学习持久兴趣的积极意义。
一、体验改变学习场所、创作材质的版画创意教学
1. 馆校共建,开展丰富多样的版画体验教学活动
传统意义上,学生们上美术课都是在教室里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能借助图片,体验方式单一,学生获得的感受有限。如果把这个“教室”放在美术馆,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然后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利用美术馆资源为美术教学活动服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屡见不鲜。在我国,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实现。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彬斌曾表示,学校和美术馆合作,由老师将展览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我校利用学校地处市区、拥有众多艺术资源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版画主题体验活动,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同创共建,和谐发展”的原则,与美术馆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发挥美术馆资源条件,为我校版画欣赏课或其它相关活动提供活动场地及展览学术资料,以便我校组织相关体验活动;美术馆定期到我校开展“展览进校园”活动,为版画欣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馆邀请知名艺术家在东莞开展活动期间,可配合我校开展讲座、指导、演示等相关活动; 美术馆开展版画体验活动时,可为我校提供专场体验活动;我校学生到美术馆上美术课时,美术馆可为学生提供专业讲解人员讲解。
馆校美术教学共建合作关系的建立,为我校提供了“在美术馆上版画课”等各种形式的欣赏体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能亲身看到优秀的版画原作,近距离地与作品对话,与画家对话,共同感受版痕印迹的魅力。美术馆展厅就是美术教室,教师带领学生在版画原作前面席地而坐,跟学生一起欣赏作品。美术老师和美术馆专业讲解员的精彩解说与学生的动手体验,能很好地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学生端详原作时所碰到的问题,都能得到专业讲解员的及时解疑。除了组织学生到美术馆上美术课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到美术馆参观、思考来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还邀请版画家在美术馆为学生上版画课、观摩专家现场示范印制过程、邀请高校教授、画家到学校开展版画专题讲座、参与美术馆举办的版画创作体验活动、举办版画展观后感写作比赛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形成了多元化的新的教学体验方式。
通过馆校双方合作持续性地开展版画体验活动,拓宽了学生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对版画的鉴赏水平,丰富了教学体验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走进美术馆”的意识和习惯。
2. 改变创作材料,探索版痕印迹的体验创意教学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版画媒材的特性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是版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木板、铜板、石膏板等版画制作的传统性底板价格不菲,技法要求高,且缺乏趣味性,受条件的影响,在初中常规教学中不易普及,在短期教学中不容易掌握。探索适合初中版画教学创作的新材料,发挥版画材料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体验乐趣,是值得版画教学思考的问题。
版画具有不同于手绘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形成版痕印迹的肌理上。自然肌理天然浑朴,是任何手绘描摹无法效仿的“天趣”。根据版画制作凹凸产生印迹的原理,有些看起来跟版画没什么关系而又有着别致机理效果的材料,如粗粗细细的线绳、厚薄不同的纸布片、树叶、木头、砖块……通过剪贴、刀刻、手撕、镂孔及揉折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制作成底版,都可以印出丰富有趣的肌理,印出效果出奇的作品,带给学生新鲜的感受。如《海风海潮渔歌》一课,可缩小作业的主题,鼓励同学选择各种材料表现千变万化的鱼,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力争新颖。学生作业精彩纷呈,有的用水果保护网肌理表现鱼鳞、实物直接印制(如图1)。当学生发现同学那别出心裁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后,更是兴趣盎然,开阔眼界,也为其提供鲜活生动的感性材料,互相促进了创作的兴趣。
教师在版画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寻找适合版画造型活动所需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