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发展不能依赖被动发展,关键是能够自我发展,即通过增加知识和能力而获得发展。校长应坚持“教师第一”,,为教师创设个体体验机会,让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权,自我追求成长。
“我的未来不是梦”———积极唤醒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许多教师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职业特点和社会价值,只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一份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从来没想过“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又将何处去?”
我们组织教师来认识“教师”。请教师们推荐感人至深的描写学校及教师生活的文章或电影,召开“分享会”。郭文斌的《好教师是一盏灯》、崔永元的《数学是灾难》《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香港六十年代电影《春自人间来》等在教师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使命感陡增。
其次引导教师认识“自己”。“现在的我是怎样的?十年后的我会是怎样的?三十年后呢?我的学生会是感激我还是怨恨我?我给子孙留下什么才最有价值?”学校适时开展一些谈心交流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思路更加清晰,很多教师都表示要留下美好的故事,要写自己的书。
第三是引导教师认识“学校”。请教师参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了解学校的现在和未来,认识困难和树立信心,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以科学规划来凝聚的共同梦想,成为团体更有效、真正发挥作用的行动纲领。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包括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措施,等等,让教师们觉得有盼头有奔头,有决心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最后,学校顺势而为,帮助教师作出职业发展规划。我校以校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成长的目标和措施,以及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等,使教师更有目的地自我发展。
教师憧憬着未来,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对教育深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被唤醒了,奋蹄还用扬鞭吗?
“学校就是我的家”———努力建设适合教师发展的文化
没有美好的生命状态,难有美好的专业成长。建设一个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相互支持、分享经验的教师群体,有效实现共同成长。
建立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我校坚持“享受教育,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微笑待人,积极做事”为校风,努力让教师“享受工作和生活,享受被欣赏和被尊重”,从而使教师们平等相处,微笑相待。笔者曾参观过香港培桥小学,该校以“人人学习,相互关怀”为理念,建立了“欣赏与感谢”文化,建构了一支互助互勉、相处融洽的教师队伍,人际关系和谐,同事就像兄弟姐妹,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从而更爱自己的学校,更爱教育这份事业。
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我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教师有广泛的话语权、参政权;坚持服务第一,关怀至上,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给予教师心理、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关心困难教职工,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任人唯贤,公平公正办事,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建立科学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合作大于竞争,我校组织的活动和竞赛,一般要求以团体的名义参加,如教师说课比赛、教学沙龙、学生活动组织等,受奖励的是某某年级组、某某学科组,很少谈及“个人荣誉”。为了团体的共同利益,教师之间主动积极地携手合作,互相帮助,教研组活动丰富多彩,“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更是水到渠成,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
尽量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教师的专业学习,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心境。我校广泛听取老师的意见,出台《教师减负新举措》,改进了学生管理方式,整合了校内活动等,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和写作。学校建有“课余论道咖啡屋”,为教师订阅了十几种专业杂志,让教师在品咖啡中去学习和研究,启迪智慧创新工作。
学校就是一个充满关爱、充满活力的大家庭,教师们开开心心地工作,专业发展就会获得了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我很努力,您知道吗”———不断为教师创造出彩的机会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人类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希望他人理解自己,从而感到自己有价值和得到认可。所以,学校应尽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