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及其运用
麦可利兰的研究结论认为,人的成就需要不是生理性的,是社会性的,主要源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不同的时代、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要就不同,“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他认为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成就需要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或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学习而来。培养成就需要,关键是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管束越多,学生的成就感越弱;对学生保护得越多,学生的依赖性越强,将来的竞争力就越差。因此,为训练学生的成就需要,可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模仿学习成就感高的人那样思考、学习和行事;设计阶段的成就(学习)目标,然后定期检验目标的实现程度;向同伴解释分析自己的学习目标,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就(学习)目标;了解同伴的期望与担忧、成功和失败,在远离学校、家庭的新环境中,经过共享一段经历,创造班级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及其运用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当人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能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水平的高低=期望值×效价。期望是指因为需要而产生的目标没实现时的心理活动。效价是指人对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班级文化建设要正确运用期望理论以提高管理实效,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目标O激励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行性,同时目标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意,才能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2.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O激励的核心问题是在允许的条件下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要。因此,激励的前提是了解需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找准激励的方向和激励因素。不同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需要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喜欢教师的表扬,有些学生可能喜欢物质方面的奖励,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满足其表现表演的机会。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内心需要选择不同的激励形式。
3.调整学生对目标的认知O中学生正处于思想的转型期,思想并不成熟,对同一个目标,不同的学生由于需要不同或认识问题的方法、能力不同,对目标的效价也就不同,因而在实施激励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对目标效价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从确定目标、认识目标、重视目标和渴望目标等几方面来调整对目标的认知,使学生的目标与班级目标协调一致。
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O在实现目标激励过程中,学生的需要、期望、效价和能力等都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通过家访、QQ聊天、谈心等各种途径了解这些变化,并及时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信任等信息传递给他们,让学生从内心激发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奋柱责任◇辑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