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慢慢学,然而,家长们的“偏见”——学音乐没有用,显然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缺乏支持、陪伴与约束,以及长时间枯燥的练习等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慢慢消退,乐团生源逐渐流逝。最严重时,乐团排练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乐团要维持和发展,教学管理策略必须改变。
以乐相聚,打造“社会—学校”互动交流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笔者主导引入国内外专家大师课进校园,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如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朋辈”合唱项目合作搭建“高校—小学”联动教学实践平台;邀请星海音乐学院青年音乐家团队进驻校园,实地深入辅导;参与香港作曲家何崇志博士新作品《慈母手中线》推广活动,对话音乐家;邀请英国管弦乐专家安德鲁·伯纳迪先生到校指导,感知世界音乐魅力;参加“香港儿歌之父”韦然先生、香港沙田合唱队常任总监郑楚萍老师的粤语童谣公开课,探究广府童谣之趣……就这样,在与学者、大师们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技能,更坚定了走音乐实践之路的决心。
任务驱动,形成“学习—实践”良性发展机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参加竞赛锻炼技术、参加展演磨炼胆量、担任助教以老带新等,学生们学有方向、学有所得、学有动力、学有劲头、学有提升。只有成绩,才能说服家长继续支持;只有获得内驱动力,才能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只有提升技术,才有挑战自我的胆量;只有拥有足够的自信,才敢表达自己独有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学生自我修炼与成长的良性循环。
2019年5月,“华融之声·粤韵星空”第二季音乐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华融小学的一百多位小演员向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观众们谢幕。这是一场高雅的艺术盛宴,演员平均年龄却不超过10岁;观众近1500位,却是由一所不足800人的小学承办。这是华融小学以“乐”育人实践与探索的里程碑。
树立志向,促进自我成长
音乐活动是自我成长、认知建构和追求福流的源泉。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找到自我,同时在学习与周遭社会实践互动中感知到自我定位,他们除了获得成就感与喜悦外,实际上会对未来开始有畅想,这也是立志的雏形。
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期待,对自己的梦想有了向往,为自己的努力定下目标。这是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耀目星河,在浩瀚天宇中绽放光彩是每个人的梦想,在星空艺术团的学习中找到“自我”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心目中那颗闪闪发光的星。
事实证明,学生们在艺术团的学习实践不但没有影响学习,反而在音乐精神的引领下,无形中培养了热爱、坚持、勤奋、刻苦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因为参与团队表演的历练,还具备了协作、责任、互助等良好道德品质。他们在树立梦想、敢于追梦中实现了全方位的成长。
“我现在就读于音乐学院附中,我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因此,我每天至少练习6小时,风雨不改。这是小学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我现在读初中一年级,是广州交响乐团附属青少年交响乐团的中提琴声部成员。如果不是在小学的时候参加艺术团实践活动,我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我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隐形人,可能不大爱说话吧。我第一次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刻是参加广州市合唱比赛。为了准备,我们经历许多困苦,但在舞台上欢歌起舞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不再是隐形人。”
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不单是荣誉,更多的是寻得自我,树立志向,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颗“星星”。
时光荏苒,那些追梦少年们,如今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优秀学子。他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寻得自我,坚强奋进,自强不息,志向坚定。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了,他们带走的不只有知识与技能,还有大家一起“奋斗”的每一段回忆,一起哭一起笑的每一个可贵的瞬间,更有我们一起“斗胆”走进星海音乐厅的故事。
平凡的学生也能有“宏大”的舞台,这些故事并非传奇,而是发生在华融小学以“乐”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中的。那是一个关乎老师、学生、团队的成长故事。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他们走在了一起;因为有了音乐,他们在看似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找到了安放自己梦想的“宏大”舞台。
责任编辑 王思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