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淳 连子波
万物是人类的意义
连子波(以下简称“连”):说到“微写作”,我想到今年高一刚开学,第一单元前五首诗歌,教学时我谈到诗歌的意象,提到要对物象进行思考,发现一个物所能引发的情感以及它在各种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以课文诗歌为例,做了一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的分析,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事物,进行一次物象主义写作的训练,不少学生思路打开了,写得很不错。给你念其中一个学生写的:
外公送了我一台唱片机/它很旧很旧,像是把灰尘当成毛裘大衣穿着/我把电插上,擦拭着机身/仿佛连上了它的灵魂/它转起来,无声的/转,转,转/透过红色的胶片/我看见外公的笑脸/一圈,一圈,又一圈/磁头划过年轮
李淳(以下简称“李”):诗歌一直是“微写作”中的明星。自由诗歌这种文体对即兴的短创作有很强的包容力——接入情感便捷、擅于捕捉跳跃的细节、意象呼应自如、篇末戛然而止亦可不“耽误”表达的完整性。特别是短小的诗歌还有体量精巧的特征,更能“安插”进碎片化的时间里。近几年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诗歌也成为更低年级的学生练习“写话”的常用文体,诗歌灵巧、俏皮、天马行空,极其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和感情特点,时常在来稿中见到老师记录下来的学生们的优秀作品,这些短诗歌不仅仅让孩子充满喜悦,也让成年人感到珍贵无比,那种灵动和清澈让人动容。你学生的这首诗虽然是高一的学生所作,也有灵与清的表现。着一“转”字,不仅贴合胶片唱机的运作特点,更使眼下的时光与已逝的岁月连通、唱片与脸庞叠合,流动为一圈圈微眩的情感体验。旋转是胶片在转盘上的舞蹈,更是心灵的唱针对记忆的读取。时间滑过指尖,灰尘扑上一切,没有一样东西不在流逝的世间变得老旧,但年月的增添中唯思念一路愈加浓郁,似乎在抗争——无论时间和灰尘如何毫不在意地掩埋所有,这奔突的情感河流仍是热的,是锵鸣的。当这位同学体味到人性中一直不屈叫板“白驹过隙”与“岁月蒙尘”的那种东西,将会在音乐响起的一瞬,更加强烈感觉到永远保存于乐音中那份挥之不去的滋味,于是她的笔下才有:纵然年轮加叠、灰尘如“毛裘大衣”穿上,只要插上情感的电源,往事依然如昨,笑靥历历在目……这首小诗情感延宕自然,对光阴的品味和对亲人的思念统一于物象“唱片机”中,含义丰富又不失清简。诗中言,“仿佛连上它的灵魂”,不错,如何在微写作中连上物象的灵魂,或者说如何使学生的灵魂被物象激活?
连:法国的罗热-保尔·德罗亚出过一本小书《物类最新消息》,里面写了“碗、回形针、火车票、吸尘器”等等物件,比如写自行车,他写道:“只有不断向前,它才直得起身子。为了保持平衡,它永远也不能停止。……因为19世纪是资本做主的世纪,是信仰知识的世纪,是历史进步的世纪。这三方面也和自行车一样,只有向前发展才能坚持不倒。”这就是考察自行车本身的属性——为保持平衡必须一直前行,进而进行联想和自行车具有同样属性的人类经济、文化现象(资本、知识、历史)。考察事物的属性,引发联想,这是物象主义写作的基本方法。这位学生的写作有两个亮点,一是唱片机覆盖着灰尘,她将唱机拟人化,联想到人穿着毛裘大衣,唱机插了电,运作起来,她认为它变成了活物,同样是拟人化;另一亮点是胶片的转动联想到爷爷的笑脸,其联想的联结点在于胶片有一圈圈的密纹,爷爷脸上有额纹,具有形态的同质性,唱片机很旧很旧,爷爷年纪大了,这是内在属性上的相似性,一为物,一是人,存在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一致的,这时联想就有了生发的基础。艺术将这样的联想称为“同质异构”。“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是联想的最基本方法。
李:人与物如何建立关联确实是教师需要在物象主义写作训练中加以思考的。状写物类时是顺着事物的常轨进行描摹,还是发现令人惊异之处?我相信无论是正是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