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细节的“逸出”,只是我们未调查、未发现,或者未发掘。比如有些小孩哪怕再喜欢电玩,也还是会被眼前可爱的小动物吸引。或是植物,不少老师发现安排种豆养花,写作种植小笔记,效果往往不错,孩子们天生能和自然之物共鸣,关键是课堂或课余活动,以及家庭要提供适切的机会和用心的指导。 

  谈到物象主义,它对我们观察世界肯定是一种有益的训练。学生对物象进行创作,眼光会有一个聚拢,这种写作要求情感的生成始终要和物象的特征“相牵挽”,正是这种及物性使游荡的思想内容有实地的附着,从而避免情感空泛无依。物象虽有基本特征,但立言建意不同,仍可大不相同,这种创作就像是风筝一样,虽有一根线控制,但仍可邀风吹雪,有翱翔发挥的空间。 

  自我为万物之回音 

  连:谈及此,我们很容易想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主流的解释来自朱熹和王阳明。朱熹写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认为推究万物的原理,就能获得感悟。王阳明则认为“若鄙心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在他看来,人皆有良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自己内心的良知“发挥”到事物上去,去恶存善,“知行合一”,到达“明觉”的境界。在物象主义写作中,这两种途径其实是混一的,互逆的,常常是交互发生的。 

  李:对,没有理性认识,对着一个物,只会像王阳明格了七天竹子,“早夜不得其理”,还“劳思致疾”;没有感性直觉,事物的“理”是无根之水。我还想到,朱光潜在《诗论》里说:“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对了,“格”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连:《说文》里释“格”:“格,木长儿”,原指长枝条。后来又指长枝条做成的架子,又指格子、框子。《礼记·缁衣》说:“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其实说的是把各种物放入格子,也就是对事物进行归类,这样就能获得是非善恶的知识。万物归其位,世界自然就井然有序。物象主义写作就是将事物的属性放置在理性的格子里,用理性去观照事物,人和物相互生发。 

  李:“格”,框定、筛分,“格物”有规范而明见的意味,这是古代理学对物主动性的体现,是对“身处一个万物皆相融的混沌中”(里尔克诗句)拒绝一无所知的鲜明态度。如何认识和把握事物,进而理解世界,安顿自身?除了持“理”而近物的珍贵论述,古人还留下大量含“情”而及物的作品。“物吾与也”,万物与我皆为天地所生,亲切可爱毫无隔阂。为什么会“无隔”?就是因为大爱超越了类之别,古人还认为物性高于我性,最好能够空掉我性而至物性,不仅是情之满山溢海,更是忘我、忘情。很多美妙的诗文中,忘却营营而心神畅惬,优游天地而快意无极,万物皆备于我,真是令人神往。如这片词,“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回到我们说的对物的凝视,行云流连于行舟之下,诗人眼光流连于水中行云之上,他会不会有身似不系,我心如云的体验呢?在另一个诗人笔下,有“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一句,遥相呼应。观物时,古人诚挚地接受自然对人的教诲,享用自己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向往着物性的高贵品质,特别是水、云、风等无常形之物体现的无所挂碍……坦白说,这些都非常吸引我。前面我们说到微写作在人和物属性特征的相似上进行演绎,其实这种对物的属性进行审视、观察的过程还是将物严格作为外部对象的,也就是主客还是有鲜明对立的,古人给我们的启示是,打破主对客高高在上的研判,俯下身来充满爱意地亲近它,并把这份爱推至崇高精神的层面。 

  连:“江清月近人”,这是听你说这些时脑中出现的诗句,月之亲人,正因人之亲月也。除了从中国古代文学获得创作启发,我还常和学生讲,既要培养对万事万物凝视的习惯,让思维经常处于思考的状态中,同时也要多读理论性的书籍,吸收经典作家看待世界的方法论,以别人的思想观念激发自己思想观念的形成。 

  李:多读多思肯定非常重要,面对中外古今文化宝藏,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绕不开博与专的问题。读书始终要与自己的人生做结合,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他人提供的样本得到参考,但学习之路始终要自己去尝试、琢磨,直至它散发出自己人生的味道来。 

  学生因为微写作的“易上手”而自愿地多写一些,就像你上面提到的,可能会对某些事物产生秘密而愉悦的“我的玫瑰”的默认。这种观察并写作的路径,是与世界建立亲密、专属的联系的过程,是孩子们建构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它能带领他们到达“那个有实感的生活的层面”。“实感的生活”的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老园长”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跨省,圆一个教师梦
   第07页:改写人生·跨省,圆一个教师梦
   第08页:走进名师·怀念吾师张子侠先生
   第09页:走进名师·怀念吾师张子侠先生
   第10页:走进名师·怀念吾师张子侠先生
   第11页:资教通鉴·走出功利化:教师的应然选择
   第12页:资教通鉴·走出功利化:教师的应然选择
   第13页:资教通鉴·走出功利化:教师的应然选择
   第14页:断论视窗·迎合,还是引领?
   第15页:断论视窗·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第16页:断论视窗·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第17页:断论视窗·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第18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19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20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21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22页:课程平台·人的悲怆与崇高
   第23页:课程平台·人的悲怆与崇高
   第24页:课程平台·人的悲怆与崇高
   第25页:课程平台·共同感受灾难中人性的唤醒
   第26页:课程平台·共同感受灾难中人性的唤醒
   第27页:课程平台·共同感受灾难中人性的唤醒
   第28页:别样课堂·如何渡过生命的漩涡
   第29页:别样课堂·如何渡过生命的漩涡
   第30页:边教边悟·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例开发研究
   第31页:边教边悟·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例开发研究
   第32页:边教边悟·探究“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路径
   第33页:边教边悟·“以学生为本”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观
   第34页:边教边悟·“以学生为本”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观
   第35页:边教边悟·幼小衔接下的语言教育策略探究
   第36页:边教边悟·聚焦以“练习”为中心的小学信息常态化课堂
   第37页:边教边悟·聚焦以“练习”为中心的小学信息常态化课堂
   第38页:学子点击·生命暖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之礼
   第39页:学子点击·生命暖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之礼
   第40页:学子点击·生命暖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之礼
   第41页:一页书香·夏天,与梭罗相遇
   第42页:一页书香·夏天,与梭罗相遇
   第43页:一页书香·吉竹伸介:用想象对抗一切
   第44页:一页书香·吉竹伸介:用想象对抗一切
   第45页: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第46页: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第47页: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第48页:智慧纵横·现在,你信任我了吗?
   第49页:智慧纵横·做学生心田的守望者
   第50页:智慧纵横·做学生心田的守望者
   第51页:智慧纵横·做学生心田的守望者
   第52页:智慧纵横·师爱是灿烂的阳光
   第53页:智慧纵横·师爱是灿烂的阳光
   第54页:苦乐杏坛·耕耘乡村,筑梦教育
   第55页:苦乐杏坛·耕耘乡村,筑梦教育
   第56页:苦乐杏坛·十年磨一剑 中外试锋芒
   第57页:苦乐杏坛·十年磨一剑 中外试锋芒
   第58页:苦乐杏坛·十年磨一剑 中外试锋芒
   第59页:家事如风·那盏昏暗的灯,是我的生命之灯
   第60页:家事如风·那盏昏暗的灯,是我的生命之灯
   第61页:百家看点·说法·数字
   第62页:百家看点·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四十三)
   第63页:百家看点·刊林撷思
   第64页:百家看点·刊林撷思
   第65页:百家看点·答青年问
   第66页:百家看点·答青年问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师道情智版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20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2022-10-05 2 2022年10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