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旧约·创世纪》提到: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便) 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灾难以水的形态出现,但我们不要忘记,水同样是净化的象征,洗礼这个仪式已经说明了水并不只是灾难,诺亚方舟在洪灾中存活下来,表明方舟上的人是被选择的,经过洪水仪式净化的,并受上帝认可的人类。水是神的惩罚手段也是走向神圣的必备之物。火也是如此,“众百姓发怨言,他们的恶语达到耶和华的耳中,耶和华听见了就怒气发作,使火在他们中间焚烧,直烧到营的边界”,火是一种惩罚,只有受上帝选择的人类才能平息灾难,“百姓向摩西哀求,摩西祈求耶和华,火就熄了”。而火同样是神圣之物,火祭是沟通上帝的重要仪式。火既是复仇惩罚之火,也是普罗米修斯偷盗的神火,孕育了人类文明,火神赫菲斯托斯同时是工匠、冶炼之神。
神话是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原始的文字表达,也是我们了解人与灾难关系的窗口。从神话叙事中,我们可以明白水与火既是灾难和惩罚,也是生存和文明,文明和灾难可能就是一体两面的,只要人类文明存在的一天,灾难就是人类无可回避的。就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认为的神话是一种对人类不可调和矛盾的妥协之物,借助神话人类实现了某种秩序的统一。
进入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成了万物的灵长,人造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各种发明和创造极大降低了自然灾害之于我们的影响。但这不是说我们战胜了自然灾难,而只是降低了伤害的程度。如果把自然灾难置入一个更大的维度中,就如刘慈欣《流浪地球》所预示的,太阳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我们人类的狂妄在自然灾难面前就变成了一个笑话。地球中生代霸主——恐龙,曾在1.6亿年的时光长河中,睥睨其他族类,而今天它们都到哪里去了?而人类的历史才几十万年,说多了也就几百万年,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哪来的骄傲?
相较于过去,人的力量的确增强了,今天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肯定不如过去,但我们会发现灾难并没有减少,因为有更多的社会灾难,有更多文明发展问题导致的自然灾难。在工业文明时代,造成人类最大灾难的是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而到了今天,我们的技术更加先进,物质文明更加发展,但灾难仍然是我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世界意义上的战争的确没有,但局部战争还在频发;由于人类的聚集效应,流行性疾病还在不断出现,空难、海难也时有发生;因为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自然灾害也在到处出现,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事关太平洋岛国的生死存亡。灾难的形式和类型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会发生变化,但灾难本身是不可能从人类文明中去除的。
文明不应该只是一堆数字,灾难也不是。数字是冷冰冰的,生命是有温度的,语文教学要告诉我们的是生命的真实和细节。这一点《安妮日记》是一个特别好的教育文本。《安妮日记》的一个特质就是真实,一个小女孩在战争灾难面前所表露的一种真实心迹。“丧气”“可怕”“糟糕”“恐怖”,这一系列内心感受的形容词,它们对应的是“无辜”,也就是说灾难的责任并不是她自己,并不是那些普通的市民,但是他们现在却被迫要吞下灾难带来的恶果。文章中一系列的被动词更是足以说明安妮的困惑,在战争灾难面前,普通人是多么无辜、无助与无能为力。无罪无辜却要被卷入灾难中,承受灾难最可怕的痛苦,这是何等的悲怆。这里面没有精神胜利法,这种内心的痛苦直接化为安妮身体和生理上的不适,“头痛得厉害”“吓人”“胃口全失”“两腿还在抖”“惊醒”“吓够了”“没睡好,根本不想工作”,在灾难面前,人就是脆弱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之后是对所有社会关系的解构,只有“死寂、压迫的寂静”,“父亲、母亲和玛格对我完全无关紧要”。面对灾难,人甚至是卑微的,“心中有个声音哭喊着”“哭喊着哀求”,哀求放她出去。《安妮日记》的真实不仅仅是人在灾难面前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真实,更是一种思想的真实,而正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安妮的思想是不断成长的,她终于知道她的受罪遭难并不是一种无辜,人性中就埋藏着恶的种子,“人心里有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我们都是有罪的,只有所有的人的内心黑暗都被驱除,这个世界才会没有战争,但这可能吗?“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安妮是清醒的,悲怆的,所以也是真实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安妮更是崇高的,她是信仰的骑士,不可能却不能绝望,不可能却仍然要执着于理想。面对悲剧的命运,“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