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顺海
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视域中,比较常见的有防震防灾应急演练,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前者虽偶尔为之,但在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在不自觉中获得了应对灾难的直观体悟;后者尽管经常为之,然在形成学生应对灾难的技能方面尚需时日。这是当下“灾难教育”所遇到的悖谬语境,特别是在技术主义、分数主义甚嚣尘上的环境里,学科教学的单一授受模式与彼此之间的森严壁垒,就使学生的灾难教育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在如此背景下,当我们面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难或疾病、人生重大变故的时候,该拿什么来拯救,这就成了一个比学习学科知识更重要的问题。树立直面灾难的教育观,是需要教学勇气的,是需要课程实践的超前意识的,当然更需要基于生命意志的行动力去改变精神的贫瘠土地。对于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说,学生需要在灾难教育中增强心理抗压力以应对严峻的人生考验,锤炼生活接纳力以化解各种难以想象的危机,锻造存在反思力以提升自我战胜灾难的能力,焕发生命创造力以重建自己的家园。而教师个体将在这个课程的不断实践与审视中获得一种生存的持久动力。
基于此,当我们回到语文教材中关于“灾难教育”的文本“少之又少”这一问题时,就不再受困于“不知如何开展此类教育”的难题,反而会借用这些有限的灾难教育文本进行言说生成与对话延拓,从外部事件与文本素材中获得一次次的内心体验与感悟。
人在灾难面前,往往更需要自我独立而完整的心灵体验与内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