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
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苦难并不会根本改变一个人,苦难更多地毁灭人。正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所写的,战争把一家人变成了一个人,索科洛夫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就算有活下来的人,他的生命也残缺不堪。虽然索科洛夫找到了生命的依托——凡尼亚,但是残缺的不能重新变成完整的,他的心是“悲愁的”,它仍然“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最后“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变成了一个残疾人,不完整的人。“我”的残疾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一个中学生,一个学绘画的中学生,无法再拿起画笔,再也无法重建以前的身份。
其实,就算一个人从苦难中坚强地存活下去,他仍然会陷于新的社会之网中,落入新的社会漩涡而难以脱身。我们现在没有落入灾难,只是生存的一种幸运,并不意味着我们远离了灾难,实际上我们仍然在各种灾难的威胁之中,灾难从来没有消失过,因为人性的幽微和文明的发展悖论。但这并不是要否定人在灾难面前的价值,正是彻底的灾难观,才能剥去罩在灾难之上的伪饰,让我们直面灾难。我们有太多的想象了,以为自己可以坚强,可以非常勇敢。“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的这句话真正写出了人的悲怆和崇高,人本就是渺小、卑微的,在真正的灾难面前不堪一击,被碾压是一种悲怆,被碾压之后活下来爬起来却是人的尊严和崇高所在。只有在灾难中实现自我成长的人,才可以配称为有尊严的人。
人在,灾难在,悲怆、崇高也在。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