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83岁高龄的荣格在其自传中言明自己很早就顿悟到“内心事件”对于克服空洞与虚无,大有作用,“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要是从内心找不到解决之道,那它们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部环境终究无法代替内心体验”,这内部感知成就了他独特的一生,“现在的我才是自己,我就是现在的存在”,经历了人生的众多苦难之后,他终于明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之深远意义。由是,经由文本学习的内心颖悟,学生可获得心灵力量的共鸣,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的情境叙述与“看花”这一具象化的描写,引导学生体察作者的人生处境与内心体验,体味作者双腿瘫痪之后的情绪压抑,体悟母亲强忍痛苦对“我”的生命关怀与精神慰藉,这有助于学生对“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等关键句的深层内涵有更多的认知,这里,作者史铁生完成了由“他者告知”到“自我觉知”的生命之力的淬炼,既是能量的释放与转换,又是生存勇气的重拾与建构。身体的病患,精神的抑郁,对于个体而言,就像人生的一场灾难。幸而人的求生本能是很强烈的,通过独立的心灵生活向内寻求生命的力量,脆弱的个体即获得了直面灾难的抗压力和战胜灾难的生命力。
面对灾难,我们除了从巨婴心理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用坚定的生存意志突围出去,恐怕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直面灾难,用主动的行动化解危机,当一次次的自我超越所累积下来的达观状态愈来愈多的时候,就真的要感谢这灾难为自我实现带来了契机,这里的感恩之心与“美化灾难”并非同一回事。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海伦·凯勒因盲聋障碍所导致的生命压抑,这种压抑感对于生命的摧毁力是极为强大的,即便是大人往往也承受不了。虽然生命的历程中充满了无助、脆弱,但人的感觉是灵敏的,求生本能也是坚定的,据此,海伦借助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完成了自我生命能量的转换,由悲观逐渐走向了乐观。课堂上,引导学生紧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一关键点作发散性的思维训练极有必要,既要有内在感觉的反复体味,又要捕捉情绪转变的节点进行比较与感悟,更要借助体验与行动深化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在这里,“事物与文字”之间的联结打开了“我”封闭已久的心灵大门,让生存的阳光和幸福的爱心暖透“我”那灰暗的世界。当灵魂被唤醒,我们应该感谢生命中这些躲避不了的苦难,是它们让我们体会到了爱,学会了如何面对焦躁,学会了“面对灾难要迎难而上”,而心志的淬炼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提升了人的视野与境界。
在灾难教育中,学生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生活接纳力。这里的接纳,既是对灾难的接纳,又是对自己的接纳,这种理性的态度能帮助我们战胜灾难。由于学生对灾难的认知比较贫乏,故其面对灾难时往往更容易受到创伤。为了帮助学生减缓这种创伤,我们可以借鉴身体体验疗法创始者彼得·莱文所提出的基本技巧——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支持当事人探索、接纳躯体知觉;建立摆动与克制的空间;使用滴定分析法创造稳定性、适应性和系统性;善用主动、富有掌控感的防御机制;将恐惧与无助感的条件反射与生物性僵直反应分离;循序渐进地释放和重新分配体内的求生能量;学会自我调节;觉知当下,重建社交能力。人在发展自己的时候,有时会忽略来自身体的众多感知反应,而“习惯性解离模式产生的分裂的自我”又很难获取完整感,为此,通过“具身化的生活”回到自己“身体的家”显得至关重要。接纳灾难,接纳生活,接纳自己,回归精神的家园,我们才能拥有生命的敬畏感。
大自然是神奇的,值得敬畏;生命也是神奇的,也应敬畏。唯有心存敬畏,人类的精神实体方能与大自然的神秘物象和谐共处。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感受南极探险者斯科特等五人的心情,在得知已有人捷足先登之际,他们极度不安、沮丧与失落,其间不乏面对失败的坦然态度;进而感受探险者在回程中面对严酷危险时的内心恐惧,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和冷酷无情,就算人的生存意志再强大,有时也无济于事,体能的衰竭,身心的摧残,死亡的威胁,一次次向他们走来,队员们一个个走向了死亡,这是一曲悲壮的哀歌,此中渗透着队员们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毅;最后再让学生感悟人在与灾难的斗争中所拥有的生命伟力,“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队员们的心灵经受了最酷烈的考验,尽管他们最终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广的思考与多向的启迪。在这样的文本感触中,我们在不知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