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传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负减压等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年多以来,“双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内容的设计与实践如何体现“双减”的要求,就成为亟需探索的课题。
一、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
1. 作业同步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目前,初中语文学科作业在内容上的规划,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步统一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全面考虑每个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一刀切的形式,使得学生所完成的作业千篇一律。部分学生甚至由于能力有限,再加上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较难,会产生无法完成作业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布置分层作业的途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作业内容及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受传统教学和应试目的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较为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内容上以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为主,忽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没有对学习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散;在形式上一般采用抄写、默写、背诵、组词等形式,长期以来,学生已经疲于应付,兴趣和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作业完成效果不佳。
3. 作业布置缺乏体系,全方位意识不足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业布置中,经常采用一课一练的形式,并没有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作业内容的设计也是以零散的知识点为主,缺乏体系,使学生对于文章之间的联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充分认识,语文整体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整体性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
1.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置分层作业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尝试分层作业的布置,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身能力的作业。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循主体性与趣味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作业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作业,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让学生的作业压力得到明显的缓解。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师可以将习作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I层:简单介绍你想要描写的人物,写出他的面部特征以及你想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第II层:在写出他的面部特征与精神后,写一写你所描写人物的具体事迹;第III层:在将上两层内容描写清楚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抒发自身的情感。这三个层次的作业设计,能够满足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2. 布置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需要把控整个单元的重点所在,避免作业的内容过于零散。例如在完成两个单元的教学后,进行一次整体性作业的设置,让学生主动探索两个单元间知识要素的联系,使学生学会整合应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与整个语文体系中的重点学习内容相联系。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是《西游记》,对于初中生来说自主完成整本名著的阅读较为困难,而通过对本单元四节课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到神话、童话的世界,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再引入到《西游记》的阅读中,在阅读中为学生讲授名著阅读的具体方法。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①回顾本单元的名著阅读方法,并将其整理记忆;②根据所学阅读方法,选择四大名著中较为典型的情节,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