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红云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处在一个尴尬的夹缝中: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是对阅读的无限渴求,另一方面则是对阅读的忍痛割爱(应试挤占了阅读的时间)或盲目放纵(沉溺在网络小说中);对教师而言,一方面大家都认可阅读的重要性,知道阅读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打压学生的阅读行为,认为阅读会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对社会而言,一方面是教育顶层设计者的循循善诱、有识之士的呼吁奔走,一方面是基层执行者的“阳奉阴违”、莘莘学子的望而却步……种种矛盾,几乎无解,因此更多的老师宁愿绕道去钻研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也不愿意探索如何将真正的阅读进行下去。
如果阅读只是为了践行某种已有的理论或沿袭某种通行做法,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那是“本本主义”;如果阅读仅以上级部门的要求或老师个人的意愿为指引,把外来的意志强加在学生头上,那是“官僚主义”;如果把阅读当成一项课外活动,刻意打造出美观的形式、丰富的成果,那是“形式主义”;如果把阅读当成考试的附庸、提分的工具,纯粹以考试所需来安排阅读的方向,那是“功利主义”。唯有以学生成长所需为根本方向,以老师点拨为辅助指引,才是“以学生为本”的阅读观。
一、阅读教学应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
中学生刚刚经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都还比较稚嫩,此时的阅读,难度不好把握。首先应剔除那些过于简单的读本,如《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书、《米小圈上学记》等小学生校园生活读本、《名侦探柯南》等流行连环画,向文字量相对较大的纯文本作品掘进。文学作品较其他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