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冬燕
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话题。学校的仪式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打动人心的情感体验和升华的价值引领,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学生步入三年级,迎来生命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十岁成长仪式”。这场仪式该怎样举办,才能彰显其积极的教育力量?我们紧扣“生命”这个主题词,为学生精心准备10份时光大礼,让这场仪式变得暖意融融:
1. 一场讲座——探秘生命起源;
2. 一次体验——开展护蛋行动;
3. 一项挑战——高空抛蛋,放心去飞;
4. 一次采访——记录出生故事;
5. 一个年轮——珍藏成长力量;
6. 一份账单——感受养育之恩;
7. 一封家书——静享纸短情长;
8. 一场仪式——见证生命拔节;
9. 一声祝福——传递最美期待;
10. 一份礼物——期待梦想成真。
一、重温生命历程,创造教育记忆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有意思”即有趣、独特、浪漫、好玩。“十岁成长仪式”力求主题贴合学生的认知,仪式内容回应学生的需求,仪式的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同时,学校设计了相关前置性体验活动,用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1. 一场讲座——探秘生命起源
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又是如何出生的呢?这一直是学生喜欢探究的问题。于是,我们就从“生命缘起”着手,邀请妇产科专家到校为学生讲述生命的起源,解释每一个人类个体是如何从一个细胞成长为一个婴儿的,使学生知晓妈妈在孕育自己的生命过程中的辛苦与伟大。学生们满怀好奇心、探究欲,认真倾听,再结合主题阅读,入情入境。学校用一场讲座拉开仪式的序幕,点燃学生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关注个体生命孕育与成长的兴趣。
2. 一次体验——开展护蛋行动
为期三天的“保护蛋宝宝,真心悟恩情”护蛋活动,旨在让学生肩扛责任勇担当,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学生们奇思妙想,各显神通:用棉花铺制温床,用纸巾围成防护衣,用塑料泡沫裹成盔甲……利用班会课,老师再带领学生郑重地签下护蛋军令状,担起沉甸甸的责任。护蛋成功的“蛋爸”“蛋妈”们还将获得“护蛋小明星”的光荣称号。这项情境活动的创设,融入主体情意,充满审美色彩,庄严神圣又乐趣无穷,引导学生做一个“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的人。孩子是这样记录自己成为“蛋爸”的一天的:
可是,护蛋不是件容易的事,刚要开始写题目,只听“砰”的一声。不好,是蛋窝和桌角碰撞的声音,感觉不妙,赶紧检查“梦蛋”有没有受伤,谢天谢地,我的蛋宝完好无缺,依然在做白日大梦呢!为了不让它再次受惊,我调整了坐姿,身体后移,微微弓腰,稍许低头,让蛋宝宝与桌角始终保持安全距离;为了保险起见,写作文的过程中,我用左手的肘子压住本子,左手张开挡在桌角前面,虽然我的身子感觉比较累,但为了保护好我的蛋宝宝,这点累不算什么。
叮铃铃!下课了,又一个难关扑面而来,那就是课间操开始了。现在播放的是跳跃运动,我将全身的力量聚集在了腿上,膝盖弯曲,模仿出跑步的姿势,而上半身却纹丝不动,一只手紧紧稳住“梦蛋”,生怕一个不留神,“呲溜”一下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另外一只手则在不停地四面摆动,这么滑稽的动作,把一旁也在做操的严一涵逗得痴痴笑,看着呼呼大睡的“梦蛋”,我吊着的心暂时放下了。(缪宜廷)
3. 一次采访——记录出生故事
孩子出生的那天,可是全家的节日。家长孕育孩子的那段艰辛又充满甜蜜的历程,是家庭中最珍贵的记忆。我们邀请学生的爸爸妈妈接受采访,梳理出学生的出生过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