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庭下戏。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此诗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冬,元苹去世几个月后,韦应物外出归家。“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经历过亲人离世方能领会个中酸楚。“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见幼女懵懂而内心悲痛更甚。整首诗节奏淡缓,是以“淡笔写哀情”的代表作。
元苹离世后,韦应物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终身不复娶。他身兼父母之职,与两个女儿感情深厚。建中三年(782)或四年(783),韦应物滁州刺史任上,长女出嫁,《送杨氏女》作于此时: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长女夫婿为大理评事杨凌,故称杨氏女。“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幼女由长女抚育,临别涕泣不已,老父亲看着内心悲伤郁结,却找不到挽留的理由。他又担心女儿自小失恃,会不会缺乏闺门教养,到了夫家不小心得罪公婆,因而反复叮咛,唠唠叨叨。愈是唠叨,愈显出情深。送别归来看到幼女,想到她将来也要和长女一样嫁人,更觉悲伤不已,眼泪都顺着帽带流下来了。这首诗质朴无华,但十分感人。“慈柔”一语,最能形容父亲对女儿的感情,不仅有慈爱,还有内心的柔软。由此,我们才能领会古人读韦应物,为何会有“少年读之,白首不厌”的感叹。
三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朱泚在长安称帝,唐德宗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兴元元年(784)春,滁州出现百姓流亡的现象,韦应物此时正身患疾病,眼见国势日微、民生疾苦,自己却难有作为,在给好友的诗《寄李儋元锡》中,不禁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之叹。“邑有流亡愧俸钱”,代表着韦应物淑世报国的一面,就连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叹为“仁者之言”。
也许是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太好了,他那些关心国事民瘼的诗作反倒常常被人忽略: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采玉行》)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
《采玉行》大致作于大历十年(775),韦应物在京兆府功曹任上出使蓝田,写出权贵阶层为声色之娱而给底层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观田家》则写澧上闲居时看到田家劳苦的生活,“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道尽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生存处境:饥饿劳累不以为苦,一阵雨就能让他们欣喜;纵然家无余粮,还得承受官府的层层盘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的惭愧和自省溢于言表。
贞元六年(790)春,韦应物被免去苏州刺史之职,按规定须回京候选。当时的苏州为唐王朝最繁华之地,他在刺史任上一年多,竟凑不齐回京路费,只能寓居苏州永定寺,与族中子弟躬耕为食,其为官之清正可见一斑: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寓居永定精舍》)
他去世后,好友丘丹为他写墓志铭,说他“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辞世时“茅宇竹亭,用设灵几”,“俭德如此,岂不谓贵而能贫者矣”。能官则官,能隐则隐,忘怀名利,不因富贵肆志,不为穷约忧戚,这是一种非常通透的生活态度。这大概就是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的,“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韦应物诗的“冲淡”背后,是“极有深情”,若不理解他的深情,就很难领会“冲淡”中的“至味”。比如《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诗读起来有一种飘渺出尘的意味,但若知道韦应物是一个深情的人,就能从他对好友的倾慕和思念中,看出他对平凡日常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陶敏、王友胜校注. 韦应物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谢永芳 编著. 韦应物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 武汉:崇文书局,2019.
[3]景凯旋. 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李 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