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似冰壶见底清

  来庭下戏。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此诗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冬,元苹去世几个月后,韦应物外出归家。“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经历过亲人离世方能领会个中酸楚。“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见幼女懵懂而内心悲痛更甚。整首诗节奏淡缓,是以“淡笔写哀情”的代表作。

  元苹离世后,韦应物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终身不复娶。他身兼父母之职,与两个女儿感情深厚。建中三年(782)或四年(783),韦应物滁州刺史任上,长女出嫁,《送杨氏女》作于此时: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长女夫婿为大理评事杨凌,故称杨氏女。“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幼女由长女抚育,临别涕泣不已,老父亲看着内心悲伤郁结,却找不到挽留的理由。他又担心女儿自小失恃,会不会缺乏闺门教养,到了夫家不小心得罪公婆,因而反复叮咛,唠唠叨叨。愈是唠叨,愈显出情深。送别归来看到幼女,想到她将来也要和长女一样嫁人,更觉悲伤不已,眼泪都顺着帽带流下来了。这首诗质朴无华,但十分感人。“慈柔”一语,最能形容父亲对女儿的感情,不仅有慈爱,还有内心的柔软。由此,我们才能领会古人读韦应物,为何会有“少年读之,白首不厌”的感叹。

  三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朱泚在长安称帝,唐德宗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兴元元年(784)春,滁州出现百姓流亡的现象,韦应物此时正身患疾病,眼见国势日微、民生疾苦,自己却难有作为,在给好友的诗《寄李儋元锡》中,不禁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之叹。“邑有流亡愧俸钱”,代表着韦应物淑世报国的一面,就连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叹为“仁者之言”。

  也许是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太好了,他那些关心国事民瘼的诗作反倒常常被人忽略: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采玉行》)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

  《采玉行》大致作于大历十年(775),韦应物在京兆府功曹任上出使蓝田,写出权贵阶层为声色之娱而给底层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观田家》则写澧上闲居时看到田家劳苦的生活,“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道尽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生存处境:饥饿劳累不以为苦,一阵雨就能让他们欣喜;纵然家无余粮,还得承受官府的层层盘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的惭愧和自省溢于言表。

  贞元六年(790)春,韦应物被免去苏州刺史之职,按规定须回京候选。当时的苏州为唐王朝最繁华之地,他在刺史任上一年多,竟凑不齐回京路费,只能寓居苏州永定寺,与族中子弟躬耕为食,其为官之清正可见一斑: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寓居永定精舍》)

  他去世后,好友丘丹为他写墓志铭,说他“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辞世时“茅宇竹亭,用设灵几”,“俭德如此,岂不谓贵而能贫者矣”。能官则官,能隐则隐,忘怀名利,不因富贵肆志,不为穷约忧戚,这是一种非常通透的生活态度。这大概就是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的,“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韦应物诗的“冲淡”背后,是“极有深情”,若不理解他的深情,就很难领会“冲淡”中的“至味”。比如《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诗读起来有一种飘渺出尘的意味,但若知道韦应物是一个深情的人,就能从他对好友的倾慕和思念中,看出他对平凡日常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陶敏、王友胜校注. 韦应物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谢永芳 编著. 韦应物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 武汉:崇文书局,2019.

  [3]景凯旋. 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李 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老园长”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跨省,圆一个教师梦
   第07页:改写人生·跨省,圆一个教师梦
   第08页:走进名师·怀念吾师张子侠先生
   第09页:走进名师·怀念吾师张子侠先生
   第10页:走进名师·怀念吾师张子侠先生
   第11页:资教通鉴·走出功利化:教师的应然选择
   第12页:资教通鉴·走出功利化:教师的应然选择
   第13页:资教通鉴·走出功利化:教师的应然选择
   第14页:断论视窗·迎合,还是引领?
   第15页:断论视窗·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第16页:断论视窗·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第17页:断论视窗·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第18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19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20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21页:断论视窗·玫瑰的露珠挂在小王子的脸颊
   第22页:课程平台·人的悲怆与崇高
   第23页:课程平台·人的悲怆与崇高
   第24页:课程平台·人的悲怆与崇高
   第25页:课程平台·共同感受灾难中人性的唤醒
   第26页:课程平台·共同感受灾难中人性的唤醒
   第27页:课程平台·共同感受灾难中人性的唤醒
   第28页:别样课堂·如何渡过生命的漩涡
   第29页:别样课堂·如何渡过生命的漩涡
   第30页:边教边悟·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例开发研究
   第31页:边教边悟·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例开发研究
   第32页:边教边悟·探究“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路径
   第33页:边教边悟·“以学生为本”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观
   第34页:边教边悟·“以学生为本”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观
   第35页:边教边悟·幼小衔接下的语言教育策略探究
   第36页:边教边悟·聚焦以“练习”为中心的小学信息常态化课堂
   第37页:边教边悟·聚焦以“练习”为中心的小学信息常态化课堂
   第38页:学子点击·生命暖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之礼
   第39页:学子点击·生命暖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之礼
   第40页:学子点击·生命暖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之礼
   第41页:一页书香·夏天,与梭罗相遇
   第42页:一页书香·夏天,与梭罗相遇
   第43页:一页书香·吉竹伸介:用想象对抗一切
   第44页:一页书香·吉竹伸介:用想象对抗一切
   第45页: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第46页: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第47页: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
   第48页:智慧纵横·现在,你信任我了吗?
   第49页:智慧纵横·做学生心田的守望者
   第50页:智慧纵横·做学生心田的守望者
   第51页:智慧纵横·做学生心田的守望者
   第52页:智慧纵横·师爱是灿烂的阳光
   第53页:智慧纵横·师爱是灿烂的阳光
   第54页:苦乐杏坛·耕耘乡村,筑梦教育
   第55页:苦乐杏坛·耕耘乡村,筑梦教育
   第56页:苦乐杏坛·十年磨一剑 中外试锋芒
   第57页:苦乐杏坛·十年磨一剑 中外试锋芒
   第58页:苦乐杏坛·十年磨一剑 中外试锋芒
   第59页:家事如风·那盏昏暗的灯,是我的生命之灯
   第60页:家事如风·那盏昏暗的灯,是我的生命之灯
   第61页:百家看点·说法·数字
   第62页:百家看点·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四十三)
   第63页:百家看点·刊林撷思
   第64页:百家看点·刊林撷思
   第65页:百家看点·答青年问
   第66页:百家看点·答青年问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诗似冰壶见底清
师道情智版往事今说·诗似冰壶见底清47诗似冰壶见底清 2022-10-05 2 2022年10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