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的诸多情绪需求,而把教学日常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自觉地转化为“教育现象”。无论是学生发生冲突,还是学习出现滞后,教师最好的身份是在心理上向后退,退到一个可以看到“现象全景”的距离上,做出理性反应,并分析现象背后的关联,再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策略。就像一个医生,看到病人的病情,他查看、诊断、开出药方、提供建议与安慰,而不是对病人愤怒地大喊:“你为什么弄出这么难的病来为难我!”
第二,师生的信任关系,仰赖教师的言行。在学校,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最具影响力的是教师的日常言行。日常,微小、琐碎而极具渗透性,它几乎构成了一个孩子学校教育的生命土壤,孩子们通过教师对待他以及同学的言行而实现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在这里逐渐地形成了看待人与事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他被如何对待,就是他感知整个社会的心灵基础。被真善美包裹,他感受到的是安全;当遭遇敌意时,他必然呈现出本能的对抗,或者必然地呈现出退缩与承受的委屈。这是认知偏离与扭曲的开始。就像清风,他在被多次拍照与母亲的打骂中,形成了对手机拍照的条件反射。这种扭曲的认识所形成的伤害,谁也无法丈量它的深度。很显然,这不应该是学校赋予他的“教育底色”。一个孩子对学校最初、最纯真的信任被摧毁了,是否还能建立起来,是一个深渊般的未知。
第三,信任是最好的情绪“灭火器”。一个人在情绪高涨的状态,是无法思考的,更无法认识自己的言行。发生冲突,放下“对错”“是非”,先让情绪缓和下来。如何让冲动快速回落?始终信任冲突的双方都是好孩子。始终守持这样的信念,你只需多一点耐心。你可以轻声招呼,让最愤怒的一方离开现场,比较平稳的一方回到课堂;给水喝,给纸巾擦泪、擦汗,让他感受到你的安全与友好;不加评判、语气平和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安静地听他讲述,及时追问具体的细节。当他发现你值得信任,他在讲述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厘清头绪,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此时,再来与他谈利害,谈改变,就变得“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把每一次冲突都转化成学生的一次自我认识与启发,那么,每一次冲突都会变成学生心智成长的加速点,并使师生的信任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固。再面对冲突,你的心就有着落。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