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这些学生心田的守望者,需要教师认真探究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
学生阿涵高二时因车祸住院,做了腿部手术后,医生嘱咐需静养三个月。她懂事而又心思细腻,我知道她虽强颜欢笑,心里却始终压着一块大石头:担心落下的功课和打上钢钉的腿,更担心不确定的未来。我也知道,自己送去的那些水果和营养品,她恐怕没有心情咽下去。毕竟,一个16岁的女孩子,还不知如何面对人生这突如其来的一场重伤。我想给她的心灵以长期的抚慰,来化解她心中的痛苦。思来想去,我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仿照一些诗句谚语,通过微信发给她,表示牵挂和鼓励,来冲淡她内心的阴霾。
元宵节前,我化用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发给她:“我寄祝福与明月,随风直到病房中。看看窗外的圆月,那是我送给你的问候。”希望她能知悉老师随时在关注她,以抚慰她不安的心绪。几乎每隔三五天,我都给她发微信,尤其是在节气和节日时。如惊蛰时,我发给她:“今日惊蛰,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地春回,桃红柳绿。我之美意,化作春景。春风相随,与卿共赏。”希望她多关注自然美景,生发蓬勃向上之心。我化用“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将“频闻飞语报平安,几时爱徒还”赠予她,祈盼她配合康复,早日回归。她慢慢为我的用心、用情所感动,还用诗句形容我发的关切微信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后来,在微信的一来一往中终于等来了她返校的那天。她欢快如初,一扫康复初期的忧心忡忡。见面时我们相视一笑,从眼神中,我知道她没有被意外打垮。
再后来,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天,第一时间给我报喜。在电话里,她细细地跟我诉说一年半前那些诗句带给她的感动。刚挂电话,微信便跳出她的信息:“老师,谢谢您!后面有彩蛋哦。”竟然是几张彩印照片,是我当初微信所发诗句的拼图。那一刻,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涌现,回溯记忆,更深感回忆之温馨,学生之可期……
家校协同的正向反馈,引导学生悦纳自我
有的学生因心理上的自卑等,常觉得自己是“丑小鸭”,他们的自我否定感很强。要做这些学生心田的守望者,需要教师联同家长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捕捉到自身的闪光点,通过正向反馈,使学生悦纳自我,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所在。
学生阿苒不善与人沟通,学习也很吃力,她常觉得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平时靠涂鸦来宣泄情绪,还时不时地请假。通过家访,我了解到阿苒从小跟着严厉、不苟言笑的爷爷生活,逐渐形成了沉默寡言的个性。我与她父母达成一致意见,决心一起帮助阿苒改善目前的不利处境。我找她谈心,帮助她分析不合群的现实原因,明确这样的言行与她小时候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与她本人的品性关联度不大。并通过家长提供的佐证和网上的相关案例,帮助她认识到“我不合群,是我的错”这一观念的谬误,逐渐建立这样的观念:“我虽然沉默寡言,但有时这也是沉稳大气的一种表现。而且我不是个例,还有不少人也属于这个群体。这是我们的特质,而不是过错!”
阿苒经常性请假,而且往往一请就是两三天以上。我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来鼓励她。她某次返校一天半后,又想要离校,而我和家长此前已达成共识——对她的表现正向反馈:由不想返校到能在教室听课,再到坚守了一节课、一上午、全天,进步显著。此后,她虽仍然请假,但我们又对她这段时间的情况进行积极回应:由平均两天请假一次,到有时能间隔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再请假,我们及时跟进并积极评价她的变化,让她确切地看到了此前没注意到的进步。
她喜欢涂鸦,我便鼓励她参加班级的宣传组,负责宣传栏的配图,并为班级活动提供绘图支持。例如,在老师或同学生日前一天,她会在我的鼓励下为他们画可爱的卡通造型画,并在生日当天作为班级礼物赠送。此举深受师生赞扬,我也趁机表扬她,她逐渐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和在班级的归属感,逐渐走出了自我设限的心理桎梏。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智慧,引导学生乐观地看待自身和周边世界,并循序渐进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在进步过程中悦纳自我,拥抱世界。
唤醒灵魂的破茧而出,激励学生重塑自我
有的学生因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失关爱或受不良习气侵染等,渐渐成为典型的“问题学生”。要做这些学生心田的守望者,需要教师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尽心尽力、示范感染和耐心等待中,唤醒学生灵魂,使学生破茧成蝶,重塑自我。
阿富是典型的“小错不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