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凯
教师节的下午,传达室送来一封从西藏发来的信。原来是学生陈一宏写来的。他今年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原本是可以进高校教书的,可是,却毫不犹豫地去了西藏教书。
陈一宏从高中生活写到现在,像诉说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在信的末尾他说:“老师您知道吗?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当所有人对我失望的时候,是您挽救了我。……是您的爱心使我坚定了当一名基层教师的想法!”
看了这封信,一种激动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从心底涌出来。
一个问题少年
陈一宏高中时很不听话,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就更难管教他了。好多次,他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刘老师,陈一宏又和我打架了,你快过来吧!”
只要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就连忙赶过去。每当这个时候,陈妈妈就开始掉眼泪,一边哭一边说:“刘老师,陈一宏太不像话了,这叫我以后还有什么面目见人呀!”
其实,陈妈妈为孩子付出很多,清早去超市上班,赚一点微薄的收入,供孩子读书,可陈一宏并不领情。在学校,他的表现也比较叛逆和散漫,平时作业很少完成,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都是家常便饭。
说实话,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我觉得挺头疼的。有时心里忍不住埋怨家长,当初怎么就没有把孩子教好呢?可仔细一想,对于学生,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作为他的班主任,我难道没有更大的责任吗?我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转化他。
找到契机
心念一动,我马上就想到一个转化他的计划。
首先,我找陈一宏谈话,了解他心里的症结。原来,陈妈妈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值很高,因此管得很细、很严,丈夫去世后,她就更是如此了。陈一宏对妈妈的管教非常反感,总是顶撞她。加上学习基础太差,所以常常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我决心改变他妈妈的做法,建议她暂时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不要与儿子发生冲突,尽量减少唠叨,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
做通了家长的工作后,我开始做孩子的工作。我估计长篇累牍的说教对他可能不起作用,所以选择等待时机去引导他。终于,机会出现了,学校要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就在陈妈妈上班的那个超市。正好,我可以利用机会让陈一宏了解一下母亲。
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超市的工作人员都开始吃饭,我陪着陈一宏在超市转着。逛着逛着,猛然,陈一宏不动了,他直直地盯着前方。原来,他发现妈妈就蹲在超市的角落里吃饭,很疲倦的样子。妈妈吃的是自制的酱菜,压在饭上面,特别显眼。保温盒里的饭显然已经凉了,可她还是慢慢地吃着,相隔不远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吞咽的艰难。
我把手轻轻地搭在陈一宏的肩膀上,算是一种提醒。他看了我一眼,眼里含着泪水。我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震动。我示意陈一宏不要惊动妈妈。回家的路上,趁机对他说:“今晚你要多陪妈妈说说话,同时告诉她,这段时间自己进步了。”他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问他:“怎么样,跟妈妈谈了吗?”他说:“谈了,她很高兴。”“那你以后多和妈妈交流,让妈妈高兴。”“知道了。”他愉快地走了。
这次,我仿佛找到一个契机。我送给陈一宏一个笔记本,让他记录母亲每天的工作,然后一个星期写一篇自己的感受。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母亲的不易,把感恩的种子播撒在他心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一定会懂得大家的苦心。
渐渐地,陈一宏身上似乎开始了蜕变,性情变得温和、宁静了一些。有了这些进步后,我决心去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特别指定四名同学轮流给他补习功课,每人负责一科,按部就班地进行。半个月下来,陈一宏有了许多改变,身上的那种散漫习气得到很大改观。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下,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陈一宏这回是铁了心要学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