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安老师说过: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可见文本解读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的解读水平、解读角度、解读动机等都将对语文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胜任“语”者之职,践行“文”者之责。
在跟随阮美好老师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我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开始了从“语意”到“语用”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源于阮老师引导我们进行的《月光曲》的文本解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课”龄最少也有三十年了,我执教不下六次。在我的印象中,这篇课文的教学自然是从兄妹俩的对话入手,抓住“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这一核心问题,感悟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音乐的伟大之处。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过,这篇课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除了“语意”层面的功能,还应该有更重要的“语用”使命。
去年十一月,听了阮老师执教的《月光曲》,真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课文可以这样解读。语文课要这样上:不但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传说文体的独特结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体验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用声音还原故事情境”,置换角色,变身主角,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用心跟作者对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阮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神奇般发现:原来作者把贝多芬的内心活动藏在了兄妹俩的对话之中。这就是此文言语表达的独特之处。基于此,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创作匠心———美好的音乐源自于劳动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突出了贝多芬的美好愿望:“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阮老师的教学,展现了她独到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不仅让我们,也让学生看到了《月光曲》在语文教学中“沉睡多年”的文本价值。这是让我最为震撼的地方。陈先云老师曾在2013青岛特级教师高端论坛的讲话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