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日暖
陈筑,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行政办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盐田区教科研专家,首批“粤派名师”初中语文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出版专著两部,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广东教育》:陈老师,您是基于什么思考提出“四有语文”的主张呢?
陈筑:语文本一身儒雅,饱含人文哲思,网罗时空流转中遗留下的最美华章。可身为语文人的我们皆知,现在太多的语文课越来越陷入追求魅力而不得的困境。语文学习变成了对知识考查的迷恋,终日考查拼音的正确与否,检测古诗文默写正确的数量,就连那些貌似应该考能力的“阅读理解”,最终都转化为了背诵的答题技巧与套路。我们的课堂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体验、创造的,很多课堂还在以听我讲、跟我记、给我背的控制式的“教堂”为主导。
如何能让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孤立性地,而是群生性地学习;不是靠单向传递、孤独的记忆知识地学习,而是基于多向性、丰富对话地学习,将冷冰冰知识传递的“教堂”升级转化为充盈着生命力的“学堂”?是我的梦想与追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对于这一目标,我的理解是: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训练、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流利地读,工整地写,流畅地表达,这是课堂最朴素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课堂的“有效、有趣、有料、有魂”四个方面着手。
《广东教育》:“有效、有趣、有料、有魂”是你提出的“四有语文”的四大核心支点,请您展开说说。
陈筑: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回顾自己耳闻目睹、亲历体验的已然的“好课”,和自己孜孜以求、一直憧憬的未来的“好课”,在其底层逻辑中,一定包括这四个支点。也就是说,让学生课前有所期,课中有所思,课后有所行;心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美,行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力。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不只是知识信息的简单流动,也是同时空下师生、生生间生命与生命的高度共鸣共振,更是跨越时空下师生、生生跨越时空与先贤高士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融。
具体来说,“有效”是指一堂课的环节设置往往是目标明确的,但过程是灵活多变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动态生成,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有实效的。
追求“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语文课堂还一定要和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做到“有趣”。我们理解的“有趣”,是指学生在艺术,在思辨,在思考的顿悟;也要在分享,在师生的互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