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 骆艳霞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运用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教育部明确要求通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措施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精读课文《母鸡》第二课时教学为例,在“回顾导入”“互动探究”“主题拓展”三个环节,就“如何优化语文课堂作业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学习力”展开阐述。
一、学情前测作业,瞻前顾后有衔接
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或课堂作业设计的起点。在第二课时“回顾导入”环节,我们最常用的是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为更有效地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疏漏点和教学的突破口,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我们设计“学情前测作业”,检测学生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然后依据学情,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这节课的学习。
在《母鸡》第二课时,课堂伊始,教师就依托“学情前测作业”——“控诉状”,创设具体的语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浓缩版的“母鸡惹人讨厌”的场景,将这篇课文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融进这封“控诉状”中。在语境练习中既复习巩固了生字词,又利用这些生字词巧妙地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回顾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的理由,使得字词有了生命活力,这样,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才能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袋之中。同时,学生练习的结果可以作为诊断学情的依据,教师了解学生们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巩固,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课前学情前测作业要严格控制数量和难度,不宜太多、太难,在时间把控上,学生最好能在5分钟左右完成。
二、互动探究作业,对标扣本有张力
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编排,使得语文学科训练体系更加明晰。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作家笔下的动物”,阅读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在《母鸡》第二课时的“互动探究”环节,我们设计了三道“学”“教”与“练”相融的互动探究作业,给予思维支架,具化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表达秘妙,习得文本语言,提升思维品质。
其一,聚焦事例,感受母鸡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主问题“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中?”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接着给出思维支架:“我感触最深的事情是____,从句子____中的____(关键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或表达方法等)我看到了一只____的母鸡,由此,我想到了 。”让学生借助支架在小组和全班交流,在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充分感受到了母鸡成为妈妈后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无畏,同时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发展。
其二,通过对比,领悟“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们通过设计品读母鸡叫声、母鸡对待公鸡的态度、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的前后对比的内容,创设情境练笔,帮助学生实现写法的迁移,让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扎实落实学习目标。
其三,比较思辨,体会表达的异曲同工之妙。学习结果的可视和共享,是为了更好地对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本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选角度,运用所学的思维工具——双气泡图,展示交流比较阅读的研究成果,练习形式新颖,练习内容灵活而有弹性,练习完成方式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理念,练习评价即时有效。
三、主题拓展作业,学能转化有延展
如果说“学前检测作业”是用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课中的“互动探究”作业是为了检验核心目标是否有效达成,那么主题拓展作业就是为了对所学的课堂知识作适度的拓展补充,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作延展,强化学生学习能力。设置主题拓展作业要注意体现同类迁移、开枝散叶,围绕文本主题思想、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作适度的拓展。
在《母鸡》一课的主题拓展环节,我们设计了两项作业:一是运用本课所学知识,比较阅读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二是搜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资料,制作动物卡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第一项作业是推荐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还体现了由课堂“学语文”到生活“用语文”的教学理念。第二项作业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以整体、全局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搜集动物资料,制作动物卡片,可为接下来的单元习作学习作铺垫。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知识积累,将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就在这样的推进中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