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分类法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和阅读活动。带领学生从欧·亨利对情节的铺陈及动作的刻画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入手,理解“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的魅力。从明线“Johnsy对生命从绝望到恢复希望”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
四、教学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等方面学习实践、迁移创新的综合性,笔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
1. 了解文章信息及词汇;
2. 使用“Jigsaw Reading法”梳理情节;
3. 分析小说人物的情感;
4. 合理评价Johnsy与Behrman;
5. 根据所学内容,对Behrman画树叶的情景进行描写;
6. 通过对文章线索——“树叶”的理解,感悟生命的珍贵与牺牲的伟大。
五、教学过程
1. 背景引入
首先通过文字云图,突出故事的关键字眼,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引导学生从fall和die的辨析中感知“叶子落下”与“死亡”的隐喻关系,奠定故事的感情基调。
2. 梳理文本,了解情节发展
利用Jigsaw Reading法梳理情节的基础上,通过Blank Filling法窥探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带领学生将打乱的文段重新排序、填写挖空的关键字眼。
3. 分析文本,深挖情节发展
本节课设置三种课堂活动进行实践探究,要求同桌二人讨论合作。
(1)挖空关键句子,提示人物心理变化,分析情节。
(2)利用问题链让学生从文字表层过渡到文字背后的暗线,感知Behrman为Johnsy做出的牺牲。
(3)展示在Jigsaw Reading中删掉的两个情节,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情节放到合适的位置。
4. 小组活动
对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迁移创新层面,笔者设计了两个小组活动作为课堂的最终环节,引导学生对人物角色情感进一步分析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进行故事创作。促进学生对故事文本进行多角度思考,体验角色真实情感,与作品对话,建立与角色、作者之间的联结。
首先,笔者设计了表格让小组讨论记录,分别从Behrman和Johnsy的角度出发,利用原文句子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故事中的明线——Johnsy的病情好转,暗线——Behrman在风雨交加的晚上画画,促进学生对角色情感了解的递进。
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故事创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刻画暴风雨晚上的情形、Sue的情感变化和Behrman的行为,最后进行小组演绎。
5. 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于这节文本解读课的感受,笔者设计了评价表格,课后学生填写后将之回收,作为教学的反馈,以促进课程调整。表格内容包括:
How do you evaluate the story?
In what way does the passage benefit you?
Do you find anything unreasonable? Raise a question for the story.
Can you think out another way to help Johnsy?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六、总结与思考
文本解读课作为戏剧化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为接下来的演绎课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梳理细节,到文章结构理解,再到与角色交流和场景创作,层层递进。
虽然初中课本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多,但在设计文本解读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多角度理解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结。另外,为了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后安排学生阅读故事原文,或比较简写版与原版的异同。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课堂教学的方向,笔者将继续优化课堂活动,继续研究践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李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