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这一章节既有力的内容,也有机械的知识,力的内容又分为力的概念、如何测量表示力、重力、摩擦力等,机械的内容分为杠杆的平衡、滑轮的作用等。教学完“力与机械”这一单元知识后,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需要设计很多练习题,才能帮助学生巩固章节知识点,不仅作业量大,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业压力,也容易遗漏知识点,而且学生也无法厘清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立足实践,设计绘制思维导图类的作业内容,如让学生完成“力与机械”章节的复习知识框架图绘制。这样学生就能够内化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再例如,教学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立足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探究类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得出最终的结论,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这类作业虽然建立在书面作业基础上,但是加入了实验探究的内容,不仅能够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二、善于引导,引入生活实例
物理知识较为抽象,但与生活息息相关,且物理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类习题,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重力”的知识内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作业:(1)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2)你能列举几个生活中利用重力原理的例子吗?(3)请画出我们上楼梯时的重力方向。这些作业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相关的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认识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
再例如,对于“研究液体的压强”这一小节知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1)在塑料瓶的不同高度开一些小孔,当瓶子注满水之后,为什么从孔喷出的水情况各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2)把保鲜袋套在手上,再将手伸入水中,保鲜袋的状态会发生何种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围绕现实生活的问题,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三、基于需求,设置分层作业
作业面向的群体是不同的学生,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必须对作业进行分层优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作业科学分层。一般情况下,作业可以分为三种层次:A类作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B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C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库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A类作业: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两端加上电压U后,通过电阻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图像如图1所示,该图像的斜率是_____。
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设计B类作业: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20Ω,闭合开关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电源电压、电阻R2的电流和阻值。
针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设计C类作业:某工厂接到订单,需要研发一种新型的材料,这种材料必须要达到撞击力检测的要求,该工厂设计了如图3-1所示的检测装备,在检测时将样品放在压力传感器上,并关闭开关S,由静止释放重物,撞击后材料完好无损,在重物撞击的这个过程中,装置电流表变化如图3-2所示,压力传感器电阻如图3-3所示,现在已知电压为24V,定值电阻为10Ω,请求出压力传感器的电阻值。
这三类作业围绕“欧姆定律的应用”知识点,设计了基础知识巩固、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三个层面的作业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发展。
责任编辑 罗 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