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的红色教育和思想引领特征。利用少先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融合红色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红色广州,童心见证”活动利用少先队这一平台推广实施,将少先队员推向舞台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化“零”为“整”,增加活动参与率;项目推动,以问题引领思考,让组员充分进行活动探究,从而推动红色知识和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活动的宣传和报名都借助了红领巾广播站、队会等;活动进行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以“探寻广州历史文化遗存”为例,第三中队有一个小组的成员首先询问了父母广州有哪些与中共相关的红色革命遗址,根据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他们选择了广州起义纪念馆。一位组员提出疑问:“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黄兴领导的,算是与中共相关吗?”于是,大家带着问题来到了纪念馆,了解广州起义的整个过程,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并成功找到了答案。
通过分享会,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最后确定三个探究方向:
为什么提到革命历史都以红色指代?红色有何深远意义?
哪个遗址最能代表广州红色历程?
抗美援朝中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独立设计调研问卷、查找资料、询问路人、师长,并撰写调研报告,最后上台汇报。汇报时,一位队员说道:这次调研很辛苦,刚开始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设计问卷,缺乏条理,答案反馈不理想。询问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后,最终成功设计出合适的问卷。进行调查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敢踏出第一步,但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突破自我,完成了任务。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充分体验生活,锻炼了设计问卷等劳动技能,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红色知识。
其次,探寻社区历史,践行志愿精神。教师了解到学校所在社区开展了一项“社区历史博物馆”活动,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志愿讲解员的身份了解、宣讲社区的发展历史。第一中队的学生感慨道:原来说话也这么累,社区里出行最早的居民大多是工人,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这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双手劳动,才能拥有想要的东西。借助这一平台,学生反复践行“学习历史——讲解历史——体验职业”这一深度学习模式,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目的与价值达到了统一。
再次,先锋岗位实践,落实榜样精神。学习了许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后,有的学生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我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基于此,学生以个人身份采访身边的长者、普通劳动者,了解自己的家族或者身边的故事,找到榜样人物,撰写人物小传。小组分享后,根据现实条件,完成岗位体验。第四中队有一个小组选择的是社工这一职位,他们认为自己与社工接触较多。“社工日常都做哪些工作?这些新颖的活动是如何组织的?”这些问题都引起了该小组的兴趣。因此该小组利用假期时间,跟岗社工工作,深入体验了社工的一天。了解历史——采访当事人——撰写小传——学习精神——体验岗位,这一活动模式将红色精神的理论学习与劳动教育的职业体验链接起来,既深入了解了身边历史、学习敬业爱岗、踏实苦干的奋斗精神,也将这一份精神落实到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
三、活动思考
本次活动依托少先队这一平台,以学生主体、教师辅导的方式推进整个活动的进行。活动结合近代广州发展历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学生身边的红色资源和劳动资源,从文本教育到身临情境的三维教育,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中逐渐体悟到伟大建党精神,同时掌握视频剪辑、撰写调查报告等劳动技能,领悟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和红色教育是中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两者在理论来源、育人目标、育人价值和教育资源上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充分融合育人提供可能。中学在进行融合教育时,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调研的深入,精心设计,积极调动各类学科、社会资源助推活动的开展,促进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尖智慧’实践探索 ”(项目编号:GDHY-2020-Z-b012)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