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 梁 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缺少生活发现,缺少感受认识对象和环境的实践,心灵不自由,视野狭窄,情感僵化,想象力、语言、表现力缺乏,虚假、套作等问题。学生不习惯体验,忽略体验,甚至缺乏体验。“体验”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得认识世界,改变、提高、实现自我,获得生命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我们感受到体验的重要性,但并未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作文强调“体验”,可从深入观察生活、深度阅读、深刻感悟、自由创作等几重“体验”入手,达到以真情实感写文章,生成独特的写作体验。
最初的体验,源于生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物—情—辞”的逻辑。其中,“物”指的是社会现实生活,“情”指的是写作者的主观意识。写作的过程中,相较于“情”到“辞”的第二重转换,更应该注重“物”到“情”的第一重转换,即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对生活中的人、物、事洞若观火。日常生活要内化为素质,外化为习惯,必须是对客观世界产生了体验、领悟,亲自经历了、体察了,用脑思考了、探究了,用心意会了、感悟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历经了过程与方法,内化知识,升华情感,形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文过程中学生对于生活的提炼、加工、沉淀,如果离开了“社会现实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头,将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对生活有感而发,才能让文章水到渠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便是这“生活”。
最广的体验,源于阅读
相较于“生活”这最基本的体验,阅读虽非亲身体验,却是视野和思想最为广博的体验形式。它是读者从所读作品中真正获得相关知识、内涵、情感、能力等的思维过程,如果想要有所收获,必须结合读者的个人体验。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生成新的内涵的过程,是在对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创造个性化形象的过程。生活是素材源,阅读是思想源,素材的丰厚,观察的细致,情感的细腻,思想的深邃,生活之于写作,阅读之于写作,相辅相成,才产生积极意义。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天文地理,广泛阅读,将开阔视野,锻炼思维。所以,通过阅读获得写作素材是一条重要途径。
最深的体验,源于感悟
写作过程中,学生投入的不仅有理性,还有情感、态度、理想等。作文彰显的是作者生命的力量,也展现作者的生命意义,是作者另外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既做演员,又是观众”,既作为生命的个体演绎人生,将自我的意识融入作文,实现“主人翁”的“我”的表达,又作为“观众”俯视作品中的“众生”,透过作品对人和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反思,从而完成对生活、人生、世界、他人、自我的个性化的表达。
学生若能自由且自觉向外阐发对生命的感悟,向内倾吐自我关怀,这种体验就已经融入学生的血脉中。文字只不过是灵魂的代言,构筑的精神家园,不仅属于作者,也属于读者。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关怀,达到了较高的作文境界。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体验”阶段,作文若能在这个阶段有所收获,那将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之文。
最真的体验,源于创作
亲身体验与创作之间不一定直接挂钩,有亲身体验不一定懂创作,即使写出来也未必保质保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有丰厚的素材、丰富的情感、细腻的心思、卓越的表达能力,但常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甚至出现畏难心理。究其原因在于技术性障碍、情感性障碍、功利性障碍、惰性阻碍。缺乏行文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章法不娴熟,动力和激情没被激发,高考和现实的压力下,由于知识欠缺和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上的幼稚、盲目,急于求成,忽视沉淀和积累,写作成了难事。习惯用写作来表达情感的人,有一种将体验转化为文字的迫切诉求,所以,在他们那里写作成了愉悦的表达,心灵的倾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既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要有自由创作,还要养成自觉的创作习惯,缺一不可,加上教师系统规划教学进程,做到开放写作与序列训练相结合,作文将变为行而远的易事。
作文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最终解放人的心灵的思维过程。作文教学要以“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感悟,达到愉悦作文。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