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学生,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疫情前,全省高校国际学生总量达2.5万余人,2022年秋季全省高校招收来粤留学生1.1万余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约68%。
支持高校办好孔子学院(课堂),促进民心相通。目前,全省已有7所高校在国外合作设立了2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广东省教育厅积极加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骨干教师建设。广东省教育厅与教育部语合中心建立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秘书处设在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并开展相关活动;支持华南师范大学连续举办五届东南亚研究国际会议,牵头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并举办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论坛。支持华南农业大学与墨西哥和共建“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支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学院开展“汉语桥”活动。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要求,扎实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加强大湾区招生就业、培养培训、技能竞赛、师生交流等合作。建立机制,已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职业教育联盟等联盟和合作平台。举办粤港澳高端交流论坛、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大赛等,开展粤港澳“一试三证”试点工作,扩大职业资格证书互认范围。同时,各高职院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协同服务大湾区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广东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湾区内相关行业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培养培训复合型水利电力技术技能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这是我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我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和大国担当,也为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现实的、具体的发展路径。持续的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克服各类困难,抓住发展机遇,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我省义不容辞的使命,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广东省将高质量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循环”新格局。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新时代广东探索,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广东省将落实国家和省的部署,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各类国际化发展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对外开放资源,积极参与双边、多边教育交流,推动各类“一带一路”职教类联盟特色发展,支持高水平交流平台建设发展,进一步扩大广东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是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立足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产业发展前沿和国内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来粤开展合作办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统筹管理水平,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建设和高水平发展。三是凝聚合力,打造职业教育“走出去”广东品牌。统筹协调、优化地区和专业布局,组织省内优势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形成职业院校合力,实现规模化的职业教育输出,积极参加“鲁班工坊”建设,打造广东职业教育境外办学国际优势项目。支持相关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才联合培养等项目。四是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区。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与港澳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深化粤港澳职教合作,吸纳更多院校参与职教园区建设工作,共建特色职教园区,推动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五是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新模式,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支持和引导省内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努力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开展中外人文交流项目、教育援外培训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彰显广东特色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六是促进师生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常态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拓宽学生到境外院校或涉外企业交流学习、实习、实训的渠道。加强国际学生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广东省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来粤留学提质增效,培养“知粤友粤”国际青年人才,打造“留学广东”品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培训和学术交流合作,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 韦英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