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材料的基本思想为“杜绝浪费,勤俭节约”,还为学生提供了三种态度方向作参考,材料易读且清晰;任务指令为升旗仪式的发言稿,在分析前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有效的改进建议。总体看来,本次区统考的作文题材料易懂,指令明确,尽管如此,作文高分率并不高。根据对作文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学生在立意上出现了共性的问题:面对较长的材料时,学生不知如何取舍,导致学生在引述材料时出现了立意偏差。
二、析问题,溯原因
合理引述原材料,是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素养。“引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引用(别人的话或文字)叙述。上述题目需要考生根据全文的中心论点将原材料提炼概括,用简单扼要的文字引述原材料,并尽快开门见山,亮出立意,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但就在“引述”环节,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1:无中生有
这类问题表现为,考生在立论中并不“引述”原材料,而是选择另起炉灶,如《勤以持家,俭以养德》这篇低分作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代有一位清官,年幼丧父,跟着母亲艰难度日,尝到了艰苦滋味的他,学会了节俭,后来进士及第,做了大官,等到他嫁女儿的时候,也只用卖狗的钱置办嫁妆,人人都夸他是个清官。如今这个飞跃进步的时代,我们却在铺张浪费。
这位考生的立论并不是在原材料的驱动下展开,而是另选了一个事例作为出发点,并且到文末也没有回扣原材料。这种另寻出路的方式没有与原材料形成有机结合,审题能力薄弱。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立论过程中,需对原材料进行合理取舍,精准提炼,既不要在原材料里扩写打转,也不要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问题2:顾此失彼
议论文的写作思维讲求的是一贯性的逻辑,从一个具体的材料提炼出抽象的概念,再上升到普遍的规律,过渡要自然流畅,顺理成章。如果跳跃性大,没有过渡,就如“两张皮不贴肉”一样。这样的文章读来生硬,杂乱无章。
以《赞节俭之风,歌时代之德》的引述和立论为例:“近日我校开展‘杜绝浪费做表率,勤俭节约我带头’活动。青年学子应该怎样提倡节俭呢?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承和发展,我们应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因为奢侈奢侈,以奢为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位学生对原材料的引述语言简练,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中还包含名人名言。但该生的立论之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勤俭的做法;“以奢为耻”是正确的观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经验与教训,这三个分论点之间散乱无序,与原材料没有构成层层推进的严密逻辑,为了用“高大全”的名言藻饰立论的深刻性,而忽略了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显得生硬武断,看似深入底里,实则流于表面,顾此失彼。
三、赏佳作,寻技法
梁启超曾说过:一篇文章的作用,在于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于一篇议论文而言,立意就是思维品质在学生写作行为上的体现。立意的关键在于思维的精密,分析的条理清晰,中心论点应与材料有机关联,层层推进。
下面考场佳作的立意,体现了对原材料的多元深层解读。
(一)针锋相对:吵架法
以《世殊时异,节俭不移》的立意段为例:“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而有人却说,在全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当今,我们已不再需要节俭。而我认为,鸿鹄中学的学子皆胸怀鸿鹄之志,纵使世殊时异,坚持节俭不移。”
这名考生将原材料自然融入,以古人与今人对“是否应提倡节俭”的不同说法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的“争论”,在开篇就体现了学生辩证思维的交锋,于差异和矛盾之中寻求统一。另外,演讲稿的受众是学生,这种“吵架法”反映着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看法,更亲和受众,符合真实的任务情境;同时,也通过“他人”错误想法反衬自身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并在末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呼应“吵架式”的开篇,再升华主题:“一个人勤俭节约,可以塑造良好品德;一个家庭勤俭节约,可以成星火之势,造福后辈;一个国家营造勤俭节约的氛围,将成为富强文明的国度。鸿鹄学子,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有幸能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将节俭的美德抛之脑后。节而俭之,胸中当有天下!”
(二)加强语势:反问法
例如《勤俭节约,弦歌不辍》以很有气势的三连问开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刻提醒华夏儿女要有对食物的敬畏,但为何学生食堂中食物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中央三令五申、各级也都出台文件,但为何落实起来仍困难重重?若想到西北山区尚有衣食不足的同胞,怎能有人心安理得地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呢?借本次升旗仪式,我代表鸿鹄学子发出以下倡议。”
反问句有增强语势的作用,该文作者大胆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反问句开宗明义,先从学生角度批判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再从国家政策角度警醒社会应顺应节俭大势;最后一问为扪心自问,用鲜明对比唤起内心的良知,如此三问,自然引出后文的倡议内容。
四、定策略,探路径
深度学习视域下,语文学习是一个生成建构的过程,它不是接受式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经验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