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音乐课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唱歌,因而没有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二是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多以口头传输的方式来讲解音乐知识,既不利于学生通过音乐课堂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利于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 主体性和实践性统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对知识基本都是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训练,这样的教学无法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目前我们更加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倾听的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实践性,比如多鼓励学生自己去实地观察、采访和探究,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能够更好地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音乐知识,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2. 过程性和合作性统一
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坚持过程性原则。教师需注意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把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随意地整合到课程中,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引导学生自己搜集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自己谈想法,和老师一起探讨校本课程的框架,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内容安排,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搜集相关的音乐资源,对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齐心协力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和能力。
3. 开放性和融合性统一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相对封闭,教学的内容基本都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包括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需要设计哪些教学环节等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控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教师要努力将音乐课堂变为开放式的课堂,改变教师传统单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和交互式的学习,而且要注意融合更多的文化元素,体现出民族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从而丰富课堂内容。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 进一步优化音乐教学资源
为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以校本课程提升音乐教学服务的效果,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
一方面,借助网络手段,将多媒体资源广泛地应用到课堂中,把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音乐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借助网络享受更多的音乐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发挥当地图书馆、音乐馆和剧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相关的艺术性活动。通过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当中,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服务。[1]
2. 结合教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分析,结合音乐教学的目标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文化,理解民族的知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校本课程的教育质量。[2]例如,教授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歌曲《龙里格龙》时,该曲属于戏歌(或京歌)体裁,曲调比较简单,是主要采用京剧嬉皮唱腔中的音乐素材编写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融入京剧的内容来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京剧文化的探究,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基础上谈一谈对于京剧唱腔的感受,整个课堂将音乐和传统京剧文化相融合,构建校本课程,帮助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达到教学的效果。
3.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开发校本课程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效引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借此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提升课堂的参与性,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音乐文化氛围。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音乐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川剧传奇”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题课程,以川剧作为线索,带领学生探秘川剧的前世今生,在课堂中欣赏一些川剧作品,感受川剧文化,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卿丹. 影响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因素的分析[J]. 艺术评鉴,2016(4):123-124.
[2]武岚. 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6):62-64.
[3]李洁,梁婷子. 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7(2):96-98.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情趣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ZQJK035)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