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江市赤坎区教师发展中心 潘远生
语文课堂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练习场,习作是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主阵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向课文学习语言表达,在朗读中训练语感,在交流中练习口语表达,在习作的练写中提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改变学生习作中出现错别字、表达时词贫文枯或词不达意、书面语言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口头语言转向书面语言表达,锻炼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开展有效的语言训练,使小学生的作文语言规范、丰富、流畅,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一、熟读勤练规范语言
(一)课内学习积累规范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字、词、句、篇的学习。如在学习《妈妈睡了》时,让学生仿照课文里的词语“明亮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以“( )的眼睛、( )的头发”做练习,看谁说得多,让学生在事物前加形容词,突出事物的特点。在学习《花钟》时,引导学生仿照课文里的句子“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填写“向日葵______”等形容鲜花盛开的句子。在学习《花的学校》时,仿照课文里的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写一写“清风一吹,他们……”这样的句子,以课文的语言为例,训练学生使用拟人句表达。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排比句式,以林清玄的《匆匆》一文为例,赏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时,放手让学生细细品读,仔细推敲,仿写“……的时候,日子……”的排比句式,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学习《找春天》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段落“春天来了!我们看到……,我们听到……,我们闻到……,我们触到……。她在……;她在……”,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学习课文,在赏析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语言。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统编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读写结合,很多经典美文后都设有小练笔训练,以课本为例,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如《走月亮》课后小练笔要求是: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手指》一课语言风趣幽默,以拟人化手法将五指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课后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当作其他事物来写”的表达方法。统编教材增加了小练笔,小练笔由教材的内容或相关联的因素衍生出来,是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生活、叙述事情、描绘景象或抒发感情的练笔形式,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积累规范语言
语文教师可每周上一节阅读分享课,指引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从经典文学中感受语言的精彩。在分享课上,学生可推荐整本书阅读,可朗读分享书中的经典片段,可阅读小组表演名篇中的片段。学生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规范、流畅,从而减少作文中出现口语化、病句及错字等现象。
二、培养语感
(一)在读写运用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时,让学生将课内课外读到的好词、佳句、名段等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以此丰富积累,引导他们博采经典名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内化吸收,转化为读写能力。例如,在写人物的作文时,教师从外貌特点和生活中的爱好、特长、语言等方向引导学生,说出平时积累的有关描写人物的好词好句:1.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特点的好词好句;2.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好词好句;3.描写人物的文章有哪些好的开头、结尾等。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学生们引用积累所得的适切的好词好句,融入自己的见解,侃侃而谈。学生们常读常诵,自然牢记于心。
学生在熟读常诵中培养语感,“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言语美”,落笔成文。
(二)在朗读习作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斟酌、品味、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可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1. 指导习作朗读培养语感
优化学生习作中的语言,从语感训练的角度看,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学生在自改或互改习作时,往往看不出毛病,一读则能很快地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读习作给予朗读指导。通过实践,学生在领会和运用中进行了语感训练,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2. 读评可视化提升语感
学生可在课堂朗读习作,师生现场评议;也可将自己的朗读制成配文音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