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或多媒体平台,学生们可在互动交流区点赞、留言、评论。读评可视化,可帮助习作朗读者改进习作和视频制作,学生们在浏览、倾听、互动中选出“小小朗读者”,推选好文发送“佳作榜”。通过对习作朗读的指导,学生在读中评、评中改、改中读,在反复朗读、推敲、修改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而改进习作,训练朗读,提升语感。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语感
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看到雨后的树叶,联系文章作品中的‘新绿’,就会感到希望。看到秋叶簌簌而下,就会感受到作品中‘落叶’场景描写带来的惆怅。将这种感受写进作文中,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感也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起来了。”因此,教师可以把早读课设在学校的大榕树下,感受鸟语花香,学生更能读出春天的味道;可以把阅读分享课设在学校图书室里,学生更能品读出书香;教师也可以在春游研学时组织学生在公园里举行作品朗诵会,学生更能读出在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三、口语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写作时会将口语表达直接转换成书面文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口语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丰富他们的作文语言。
首先,教师要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采用“讲述见闻”“评论时事”“即席发言”“演讲辩论”“口头作文”等形式,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说话。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评价。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课堂上,有发言,有交流,有讨论话题,就会有思考,有辨析,有求同存异……教师要关注口语交际中发言者的想法、语言和感受,正确评判,给予鼓励,适时引导,使学生融入情境,敢说、会说、乐说。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有讲述者,也有倾听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听听自己的同伴是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来陈述见解、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找出可以学习的优点,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小学生爱说话、爱表现,在交流中,口头表达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四、多写勤练运用语言
(一)“两记”练写,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写好“两记”,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日记的内容来自生活,当日的所见、所想、所感都可自由地记录下来。每天的日记,就是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成为习作的素材库。例如,参加一次演讲,做了一道美食,分享了一个趣闻,都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也可以是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二)习作练笔,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1. 培养“作品意识”,勤写练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统编版教材除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他单元都设有单元习作,在三年级上册开始,还增设了习作单元。课本里的单元习作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最好的习作练习材料。为了让学生写作更有动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学生完成习作后,并不是只有教师一人评阅,因为学生的习作不仅是作业,更是“作品”。学生的习作不仅仅能放在作文本上,还能更多放在墙上、册上、报上、文集上、系统平台光荣榜上……学生习作展示的范围越大,其写作的兴趣越浓。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学生习作,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有了“作品意识”,习作得到发表或展示,得到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写作积极性高了,会更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起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言能力会得到提升。
2. 培养“读者意识”,写评可视化促表达
在学生初写作品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评价表,借助思维导图,发现问题,提炼难点,逐条对照,将评价和修改可视化,使其易于操作,利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评改,唤醒他们欣赏他人习作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从单一的作者角色转变为既是作者也是其他习作的读者,小作者将作品发送至系统平台,读者们可在评论区就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留言、点赞、对话,还可将习作中精彩的语言粘贴在“习作妙言佳句榜”上与其他读者分享,在生生、师生互动中,锻炼学生对习作的赏析与评价能力。他们可以从同伴的习作中汲取优点,也可以在圈画别人习作问题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写多练,勤记日记,勤做摘录,勤写作文。常写常练就能克服提笔无词的障碍,把动笔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可视化习作教学探索”(课题编号:2020ZQJK04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