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进而继续追问: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比较适合什么生长?得出农业和畜牧业,并给出地图进行佐证。
三悟:
生:找出文明表现的共同要素。
四悟:
师: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A. 大河文明的多样性(聚焦古西亚和古埃及)。
材料一: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
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里,常可看到这样的语句:“猖獗的洪水啊,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埃及人并不认为国王的死是最终的结局,所以他们在国王死后用香油等药料涂尸防腐,然后将尸体和食物及其他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即金字塔内。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两种文明中的人有什么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体现不同认识的人生态度?
史料展示:展示来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关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的描述文字。
生:阅读史料、思考、回答。
师:通过地图、史诗、史学著作等史料,探究“大河文明中的多样性及其原因”“海洋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原因”“两类文明差异性及其原因”,认识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差异性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因素,还有其他历史条件(比如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的影响,形成深入而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1)让学生对五种古文明有一个空间的定位,树立时空观念。
(2)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究中,感知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
(3)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探究意识。
(4)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史诗、史学著作等史料,得出多元文明形成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原因,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 练以构建
一练:
师: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文明,各自有哪些表现?
生:分组整理史料,填写表格,整理出四种古文明的各自表现。四组学生完成各自的文明整理,然后共享。
二练:
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人类文明产生的历程。
设计意图:
(1)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学习,高中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学会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运用表格归纳整理知识点,同时培养分享和合作的精神。
(2)学会构建思维导图,把知识立体化结构化,清晰地梳理出人类文明产生的脉络,提升历史解释的素养和唯物史观的运用和认识方面的能力。
4. 改以升华
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文明?文明的出路在哪里?
升华: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由来已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明,培养兼容并包的意识和胸怀。
本课小结:采用“探元——探源——探缘——探远”的方式。
七、反思
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结合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加之实际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如果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育人效果,就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真正依托新课标进行知识整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更有空间。知识整合是为优化教学结构而服务的,它不仅仅是几个吸引人的题目,而是要简化结构、突出主题、彰显逻辑、表达关联。对于本课,我就在这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尝试和努力。
通过这次明珠课堂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越来越明确了“有限讲授、自主建构、深度学习”的方向,并进一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先梳理好“四问”,才开始进行相关的课件制作和素材选取。
一问:这一课的教材内容是怎样的?向外看:看课标理念和教学用书上对于本课(本单元)的解读和分析。向内看: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看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看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联系。
二问: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和发挥?首先要考虑的是期望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什么,知识目标是什么,素养目标是什么。其次要考虑学情是什么,这个学情是一个班级的具体学情,这个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基本历史素养等情况,以及学生自己可以完成什么……然后把学习目标具体化,不用面面俱到,但要精准具体。
三问: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发挥?在哪里发挥?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更多的是对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引领,历史思维的引领,历史素养的引领,价值观的引领。
四问: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和活动?如何组织这些素材和活动?史料的选取要有典型性、生动性,见到活生生的人和事,才能见到历史逻辑。
责任编辑 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