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历史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思想文化史,如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以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等。上这些课时,有的教师就像讲授其他内容一样,平淡无奇地讲了,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运用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以“‘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为主题进行梳理,利用相关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架构:“探办刊缘起,明大师用心(背景);观封面目录,寻杂志主题(内容);看杂志反响,听历史回音(影响)。”对于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容易枯燥乏味,教师讲起来无趣,学生听起来无心。要想将思想文化史教好,应该改进课堂教学,适当引入文学作品等新材料,建构历史情境,回到历史“现场”,体现原生态。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走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三)跨界学习,培养整体性思维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越分越多越细。如果集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固化线性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就难以形成整体性思维。2016年以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及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跨学科学习成为了必要。例如,关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最好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对此,历史教师可以借用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实现跨界学习。当然,跨界学习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还可以跨界到地理、政治、音乐、美术甚至数学等学科。跨界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更好地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反思:文学作品运用于课堂的建议
(一)甄别真伪,落实核心素养
我们在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这种特殊的史料,进行整理、辨析、比较、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去伪存真,认识“庐山真面目”,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和论述。
许多文学作品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背景,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但是,必须看到文学作品具有虚构性,在叙述上难免与真实事件有所差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甄别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谨慎使用。
正是在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教师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来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选用典型,避免生搬硬套
在历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应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作品。初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中引用,让历史教学锦上添花。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可以引入《鸿门宴》,让学生了解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足智多谋。
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完善的重要时期,“重文轻武”的社会大环境,使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宋真宗赵恒就亲自励学,亲著《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将《劝学篇》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我们就要注意思想上的导向性问题,避免生搬硬套,一味注重生动形象,忽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中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弘扬主流价值观。
(三)详略得当,防止本末倒置
在实际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详略得当。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一定要以传播历史知识为主,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辅助。对于文学作品的运用,绝不能过度探究所用文学作品的内涵、具体内容情节等,更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没有目的,喧宾夺主地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语文课。
如“庆历新政”是人教版选修一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改革史的重大事件。由于范仲淹的诗词在中小学课本多有收录,所以范仲淹的诗人身份更广为人知,他的诗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与北宋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导入本节课时,可以引用其诗作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也不会本末倒置,这样将文学作品和历史教学合二为一,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文以史载,史以文传。文史结合向来就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文史结合,可以突破学科知识的界限,实现跨界学习,将文学创作的优势转化为理解历史的有机补充,是对历史教学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历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巧妙运用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多元史料,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味。
责任编辑 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