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模型建构和模型解读能力的培养。
4. 批判性思维类试题
题目简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在高等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中。研究发现,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有人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蓝藻R酶的S、L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以提高后者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人员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L基因。转基因植株能够存活并生长。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R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这个实验能否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论?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转入蓝藻S、L基因的同时没有去除甲的S基因,无法排除转基因植株R酶中的S是甲的S基因表达产物的可能性。
分析:此题中给出有科学漏洞的结论让学生进行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议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1. 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提供必要的事实与证据
科学思维的落足点是基于事实与证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事实和依据或证据进行情境创设,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和证据展开深度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多维度、多角度地提供事实和证据,展开论证式教学,启发学生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形成科学客观的判断,避免利用单一事实或证据得出相关结论。
2. 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思维的深度探究和深度学习
科学思维通过问题启动,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情境的创设就是为问题的创设服务的,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置与解决是科学思维体现的重要策略,为此,教师要结合提供的情境,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要有角度,最好有明确的指向性,以免学生的思维过于分散,导致探究和讨论趋于表面,同时,问题设置还应有一定的梯度,能为学生的思维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此外问题的设置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避免过于简单的问题(尤其是判断式或填空式的问题),导致学生科学思维的质量不高,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迁移应用,提升学生应用科学思维认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向学科应用,结合生活实践或生产实际中的真实情境,通过试题命制和解题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本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相关试题的命制上,不能停留在识记水平的记忆性知识考查,而要通过证据分析、实验设计、方案修正、结论归纳、原理概括、问题解决等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水平和素养。
责任编辑 黄博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