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州学院 陈 梦
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素,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高校师范专业教学至关重要的目标任务。当前师范类专业认证更加注重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评价考核,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制定了中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围绕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一践行,三学会”,提出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等八项毕业要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可见,教学能力是培养师范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师范专业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深入贯彻落实“一践行,三学会”、完善师德教育机制、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构建新型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夯实教学能力职业基础,强化师德践行能力训练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践行能力位列四大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之首,对应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和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为师者当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两方面,知行合一,从知、情、意、行等方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师德践行能力训练培养。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师德践行能力训练培养放在首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照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将师德养成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落实2016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将师德践行能力训练培养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要求,将师德教育实践训练作为师范生专业建设的第一标准。
师德培育从师范生入学抓起,纳入大学生课堂内容体系、班级管理、社会实践等一体化的师德训练培育,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环境,完善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师范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增强师范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为提升教学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2. 探索“仪式+课堂+活动+实践+环境”新模式,构建师德养成“三全育人”体系
针对师范生的特点,联系实际,探索“仪式+课堂+活动+实践+环境”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把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构建认知学习、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环境营造“四位一体”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举行师范新生开学仪式,为入学新生发放德育教育手册,当天举行德育专题讲座;为班级配备师德养成指导教师,帮助他们系好“第一粒扣子”。
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师教案中融入师德教育元素,开展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专题学习教育、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渗透师德培育,弘扬新时期师德风范。
利用校园广播、短视频、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及宣传栏等,发挥志愿者活动和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努力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舆论环境,实现师德教育全覆盖。
3. 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注重师德教育达成评价
建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个人成长档案”,实施在校四年跟踪成长评价体系。首先,明确评价目标任务。师范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完成“认知学习”“主题活动”“实践体验”三个模块的养成教育任务,对师范生师德认知程度、师德技能水平和师德素养等进行量化,利用理论考试、师德养成教育过程评价和日常行为考评等途径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其次,建立师德监督机制。通过教师点评、学生测评、社会监督等多种途径,发挥监督和评议作用,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帮助师范生坚定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