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意愿,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端正态度,勇于担当。再次,建立奖惩机制。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将师德考核作为评优奖励的硬性指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强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又是重中之重。对照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和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强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
1. 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效果
注重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辅以实战训练,促进师范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创造型”人才转变。一是改革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差异,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合理分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时间,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进一步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二是调整专业课教学设置。在教学中注重师范生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能力转化,推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中学语文教材名篇的结合式教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开设桥梁课,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学语文教材文学名篇,提升师范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强调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的改革。三是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强化日常教学能力训练活动,重构课程评价体系,采取教师评价与师范生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评价主体多元性,考查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检验日常课程实训活动效果。
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严格规范教学实践能力训练
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严格教学实践能力训练过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创新。首先,构建“一体化、双驱动、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共同服务于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一体化”,坚持做好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驱动”;切实利用好教育实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三课堂”。其次,开拓“三阶段、六层次”的教育实践培养模式。通过教育观摩、教育参与、教育研究“三阶段”,从技能考核、实习教育、名师示范与微格集训、基地见习、基地实习、总结研习“六层次”,帮助师范生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专业态度、培养专业情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这种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相互贯通,将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综合一体,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等基本技能,切实提升师范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构建UGS协同育人平台,拓展教学实践能力训练途径
坚持“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合作。与惠州市教育局、惠州市部分中学联合搭建“惠州市语文教师教育联盟”,推进UGS协同育人。遴选近100所中学建立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其中17所为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有效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空间。聘请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兼职教师,中学语文名师进课堂并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指导师范生模拟讲课、微格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此外,定期邀请专家为师生开展语文教学专题讲座,举办语文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师范生专业基本功训练。
三、统筹设计养成体系,强化综合育人能力训练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和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围绕师范专业“综合育人”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对标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主要从开展班级指导、实施课程育人、组织活动育人等三方面入手,统筹设计养成体系,强化综合育人能力训练。
1. 加强班级管理方法学习与实践,强化班级指导能力训练
开展“五学习五提高”教育,加强班级指导能力训练。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将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等相关法律规定作为必修课,提高师范生从教的法治意识,帮助师范生系统地掌握教师职业性质、师德师风特点、修养方法等。二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方法学习,要求学生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管理,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提高班级活动组织能力,有利于班集体建设。三是开展校园安全知识学习,掌握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校园安全应急管理、传染病预防、中学生日常卫生保健等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保护学生安全的水平。四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学习,掌握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心理辅导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五是开展交际沟通艺术方法学习,掌握沟通交流技能,提高交流水平,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