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强化实施课程育人能力训练
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行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职业能力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协同培养。加强思政课教育,充分挖掘利用惠州红色资源和现实题材案例,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开设《班主任工作艺术》《教师礼仪与沟通艺术》《艺术与审美类》等选修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利用“惠州市语文教师教育联盟”,实现UGS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启智润心,助力师范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师范生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3. 通过课外活动和主题教育,强化组织活动育人能力训练
课外活动与主题教育在综合育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通过开展东坡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大学生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展示师范生青春才华,培养其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组织开展与师范类专业相关活动,如举办征文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板书大赛、讲课比赛等与专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活动,提高师范生专业能力。组织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开展暑假三下乡、支教等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对未来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情怀有更深的感悟。同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中国梦”“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充分利用各级团组织及学工部门举办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强化自主发展能力训练
按照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和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积极引导师范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重专业成长,主动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发展。
1. 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成长方向
积极引导师范生认识自我,在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发展意识与创新意识,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注重专业成长、主动交流合作,突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发展意识,学会研究,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语文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善于沟通合作,能够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善于分析和解决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勇于创新语文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2. 多措并举,促进专业成长
一是通过课程学习,参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支教、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让师范生熟悉专业要求,树立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二是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国学大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调动师范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总结经验、反思教学的能力。三是组织研究型学习班、卓越语文教师班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把握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和国外教育发展趋势,增强分析、研究教育教学的水平。四是通过开设《学术论文写作》《文学评论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学科问题、探寻学科方法的能力。
3. 在实践体验中,提高沟通合作技能
首先,学校开设《教师语言艺术(含普通话)》《逻辑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让师范生掌握语言与文字表达、信息获取和处理等交流沟通的基本技能;举办班会、交流会、家长会等,锻炼师范生沟通交流能力;推行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提升师范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专家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组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支教等实践活动,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在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演讲比赛、国学大赛等师范技能竞赛中学会团队协作;设置小组教学,提升师范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总之,通过一系列教学和实践,培养师范生团队共同学习能力。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之教研教改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544)及惠州学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20 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汉语言文学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研究”(课题编号:SYQJSJY2020026)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