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 袁闽湘
当前,区域中小学教研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从信息技术角度考虑,大致分为三方面。
微观层面上看,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欠佳。日常教学方式从过去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放”,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没有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当前教育资源丰富,而教师缺乏信息检索能力,难以找到适合的教学资源,即使找到相关的教学资源,也不愿进行二次加工,缺乏再加工的能力(伏蓉,2020)。
中观层面上看,区域中小学教科研的实效性不足。教研活动基本为经验介绍与案例观摩,教师评价也以质性评价为主。教师培训偏重理念的传输,忽视了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动力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并无清晰的认知,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路径并不明确。科研以个人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科学数据与实证分析,推广应用性偏弱。
宏观层面上看,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转型较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保守。比如,停留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层面,偏重“学科教学”,忽视“学科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素养形成”;偏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一、可为:信息技术支持区域教研创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支持区域教研形式上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与教研发展的需要。
1. 受制疫情,线上教研兴起
突如其来的疫情阻碍了传统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线上教研成为一种替代性的方案。当前,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的方式已成为常态,某种程度上构建了一种新型区域教研范式。教研形态的变化并非教研实质的转变,而是根据情况的灵活选用: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仍是最高效的选择;当各类参与者无法面对面交流时,线上教研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形式;同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更能充分综合二者的长处,扩大教研的辐射面。
2. 展现个性,“草根教研”崛起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传统区域教研具有行政管理色彩,教师参加区域教研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其参与研究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促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个性化自主教研,这种自主教研被称为“草根教研”。其本质是对平等教研的呼唤,目的是追求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自主、自发的教研也推动了区域教研走向多元、开放、平等。融合信息技术,可以搭建“互联网+”的区域教研平台,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教师创造更多的交互学习机会。
3. 科学评价,推动精准教研
当前,对师生与学校的评价不再仅强调终结性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这意味着需要对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进行长期细致的数据采集,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自身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系统,能精准到每次考试、每个学生、每门学科、每道小题。建构学校教学质量动态变化模型,对学生做出科学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划定临界生范围;合理预判教学质量发展变化。这些都为学校精准教学、精准备考、科学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有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区域教研的路径构想
当前,信息技术与区域教研的融合,促进了区域教研形式的创新,而要解决区域中小学教研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提升区域教研的品质,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改革与实验项目的构想。
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目前,重建设轻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地区设施设备很先进,但使用率不高。墨守成规专注于旧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指向的新课堂就无法呈现。可以通过行政方面的管理、引导、激励等推动教师着手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应用。学校需要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培训,加大教研员、技术人员与教师的合作力度。
2. 基于共享课堂、优课、微课、博客、公众号等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这几年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名师大讲堂、德育讲堂、电视课堂、一师一优课,教研员和教师开发的微课以及各种博客、公众号等自媒体上推出的文章,等等。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的差

